开示 | 闻谤

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宗显 | 来源:发表于2019-06-13 20:57 被阅读2次
转自“新马净土宗”微信公众号

面对诽谤,可以如下处理:

南无阿弥陀佛

#自省

来谤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有哪怕一点点的真实?即使全为虚妄,是否也有警示作用?我有否有意无意谤毁他人?对自己不了解的,是否如谤者轻下评论?看他来谤,如何避免可能谤他之过?

#不辩

来谤不实,只是谤者自造口业,与我无关,故不辩。

谤者需要找一个靶子,贴上标签,以便放肆恶口。任其毁谤,终有尽时;若要揭去标签,反被谤者粘住,本来虚的目标竟成实的目标,谤言无穷无尽。让他谤他的标签,我只在一边观看,或看也不看,何必理他,故不辩。

无风不起浪,来谤固不实,而由别事因缘,谤者情绪波动,必定要发泄为快。若辩言止谤,谤者必更嚣张;若不理不睬,彼既情绪发泄,恢复心理平衡,自然息谤,故不辩。

谤者早有自己定见,牢不可破,如戴有色眼镜,千言万语,尽情尽理,终是无用,故不辩。

南无阿弥陀佛

#涵养

将他谤言,缄默心中,如加函盖,不使外泄,渐渐温养。受谤,是一个人成熟、成功必不可少因素。一个人一辈子不受人谤,或许是英卓之才,也可能是平庸之辈。

毁谤能涵养我们的好性情,能扩大我们的心量,能增长我们的慈悲,增加我们的怜悯,成就我们的忍辱,磨砺我们的般若智慧。毁谤最能消业,速疾消业,反能增福。

若过早地辩白,如上好处通通得不到。真有智者必定不会放弃利用毁谤增加涵养的机会。

#欢喜

一般人稍遇毁谤,便生大苦恼,想赶紧洗白自己。其实,不仅不必生恼,反而应当欢喜;不仅不急于洗白,反而要“保黑”。

如果一辈子黑呢?一辈子黑也没啥。我们不是圣人,本来就没有那么干净。古往今来一辈子黑的人多的是,今天我有缘一辈子黑又有何妨。到了净土自然白。这里是秽土,染污不净,黑白都是假名,何必费心思口舌在洗白上。

若能欢喜默受毁谤,便能消业免祸,去障增福。好机会到了,焉能不喜。

特别是如果因为弘扬弥陀救度而遭毁谤,更要想到:这是弥陀额外的恩宠加福。为弥陀做事,弥陀什么时候亏待过一心一意为他做事的人!不是弥陀的加福,恐怕我们一辈子沾不上他人的口。

如果生恼,便是将好处关在门外。

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

毁谤的人自己造下重大恶业,却成全了我们的福德,如同他落于井底,却将我们托起,所以要心生怜悯与感恩。

但这种感恩只能默默藏在心中,怜悯也无法表达。

#明理

虽然绝大多数情形下,面对毁谤,不理不辩,听之任之,是为上策。但在有些情况下,不得不如理申明,以免大众误受视听,而断绝其佛法善种。这就需要申明道理,周告有缘。

申明道理必须:

(一)从慈悲心、怜悯心出发。

(二)合适的方式、语言、场所、对象,避免引起更多竞诤。

(三)理性不情绪,冷静而客观。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 开示 | 闻谤

    面对诽谤,可以如下处理: #自省 来谤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有哪怕一点点的真实?即使全为虚妄,是否也有警示作用?我有...

  • 闻谤

    面对诽谤,可以如下处理: 一、自省 来谤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有哪怕一点点的真实?即使全为虚妄,是否也有警示作用?我...

  • 闻谤而怒者

    一、闻谤而怒者,谗之隙;见誉而喜者,佞之媒。 真正成熟的人,在别人面前不要轻易展露自己的情绪,否则很容易被别有用心...

  • 11.27日感悟

    了凡四训:“又闻谤而不怒,虽馋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

  • 《闻谤》作者:净宗法师

    面对诽谤,可以如下处理: 一、自省 来谤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有哪怕一点点的真实?即使全为虚妄,是否也有警示作用?我...

  • 受辱不答,闻谤不辩

    《了凡四训》说受辱不答、闻谤不辩。 就是别人骂他,你是瞎眼,你是瘸腿,或者说诽谤他、污蔑他,他都不搭理,也不去辩解...

  • 随笔

    柔软经过残酷的打磨、锤炼,终将变成坚硬;谤言适逢无闻的漠视、轻鄙,终将变成云烟……

  • 论毁誉

    闻谤而怒谗之隙, 见誉而喜佞之媒; 解开面具做真我, 他人毁誉奈何谁?

  • 误解在你心中 印刻的深沉 我无息的背影 背对虚伪 被荒唐的语言 刺穿甲胄 解释的言语 被写成信笺 化作无用的废纸 ...

  • 20170102童磊思想日记【“息诸缘务,正闻熏习”学习分享】

    20170102童磊思想日记【“息诸缘务,正闻熏习”学习分享】 学诚师父在元旦开示了新年寄语“息诸缘务,正闻熏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开示 | 闻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ve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