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如何使用免费的公共资源——图书馆。读书时,图书馆里的书应有尽有,论文也随便看。毕业后,往往依然依赖于此。事实上,每个城市的公立图书馆非常便捷。随着许多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建设,这一点更加明显。
像国家图书馆,即使不在北京,依然可以网上申请阅览证,免费使用它的电子资源。目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也可以。
限于我主要体验过广州、北京的,所以这次就主要介绍这两地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首先是国图。
申请国图的卡,便可以免费使用上图中显示的电子资源。
仔细看,便能看到古籍部分包括哈佛大学善本特藏。很久前,推荐过展玩的这篇文章:十年,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特藏数字化终完成,5.3万卷全部无偿共享,一键直达 。现在想,这则消息刻意没有大范围宣传一个很重要的点,他展示的是如何去到哈佛燕京图书馆网页查阅搜索,事实上这些资源,国图一样可以调阅。
下面是哈佛善本特藏的首页,他介绍得很清楚,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古籍特藏,质量高、数量大,国图与哈佛燕京大学图书馆协议共同开发的这批资源,六年内完成中文善本古籍4210种51889卷的数字化拍照。其中包括齐如山专藏。这些数字化成果会在国图网站陆续更新。(目前其实已经全部数字化完毕)
展玩那条新闻中提到的康有为收藏的永乐大典,国图一样可以查看到
除此,家谱,民国报刊,老照片,很多很多均触手可及。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同样如此,他们的论文传递功能非常方便,app做的感觉比国图要好。随手在国图和中山图书馆搜索“金瓶梅”,下载相关的论文,国图的文献传递功能,有些不是无偿的。但中山图书馆可以。
可以选择直接去知网在线看,也可以邮箱接收全文。
在这方面,国图相对麻烦了。
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其他在线资源也值得利用,比如微缩这块儿。他们已经完成2400种,约210多万拍微缩胶片的数字扫描工作,包括古籍善本、民国期刊、报纸,新中国成立后的报纸。现在正在进行首期100万拍微缩文献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或许到时意味着,一个名字可以查阅到非常多的信息。
英版《客从何处来》中显露的一个细节是他们对文献保存得很完好,普通读者直接通过网络他们的国家图书馆里搜索曾祖父的名字,很多相关文献资料随之可以看到。即便当时他们不是什么政要。
中版《客从何处来》寻根的过程中少不了文献的梳理与查找。陈冲外祖父大革命时期的一些事迹,包括作为学生代表由苏州前往上海支援五卅运动等,均是在民国时的报纸、学校期刊中查阅到的。所以电子资源的全文数据库的完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下面是省立中山图书馆微缩文献的数据系统首页,任意点击一本:
关于论文,需要再补充一个网站“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精品学术期刊1000多种,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期刊200种,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办期刊80多种,三大评价体系收录的500多种,回溯到创刊号期刊500多种,最早1921年。同样全部免费,你需要做的只是在网站注册一下。
首页又红又专。不过看到这种首页,你就可以放心,因为你来的的确是正版国家出资的网站。
一时兴起,推荐这些免费资源,是想说这个世界上很多最好的东西很多都是免费的,空气阳光水。知识很多时候不用付费,或者金钱的代价很小,也一样可以拿到那个入场券。
真正需要付出的其实是时间。
这种时间不是徒劳的虚耗。不是听一下知识贩卖者讲解咀嚼过的知识就可以,甚至一旦产生依赖,便如同很多瘾症,虚假的忙碌繁荣感充斥着人生,最终只是泡沫,走得越努力,离最开始想抵达的地方越远。
张宏杰在《饥饿的盛世》里说过嘉庆式样的勤奋,“表面上,他一天到晚,一刻也不休息。实际上,他已经习惯于不动脑子,让祖宗为自己动脑子。”嘉庆皇帝到了晚年已经变成死按“实录”办事,在这种原则之下,大清朝一天一天走向万劫不复的沉沦,皇帝也在迷茫中老去。这是懒惰的勤奋。
对你我来说一样是警醒。所有这些工具都是拐杖,最终要靠的还是自己。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寻找、阅读、思考并非一定有一个学术的目的,而是因为思考本身是快乐的。
网友评论
另外图书馆并非全部为了数字资源而存在,你现在读书全看电子书么?你有去过图书馆么?很多资料当你无法快捷地在网上找到,有些绝版书根本买不到时,很多图书馆是有藏本的。
不明白你为何而喷。
图书馆建了那么多,提供了那么多便利,不去使用,为喷而喷,才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