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也谈《石钟山记》

也谈《石钟山记》

作者: 阳光正好_27cd | 来源:发表于2024-05-18 17:37 被阅读0次

      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

      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

        作者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

      苏轼才华横溢,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散文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上,与 黄庭坚  并称“苏黄”,在词上,与 辛弃疾 并称“ 苏辛 ”,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石钟山记》谈的是该山命名的原因。关于石钟山山名的争论:石钟山因何而得名的看法,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可分为三派。主声派,该派认为由于水石相搏,发出钟鼓般的声音。主形派,认为山形如覆钟,所以名之为“石钟山”声形派,即之所以得名是由于它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游记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苏轼客观记述了人们对郦道元的“水石相搏说”的怀疑,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体现出在没有“耳闻目见”前慎于表态的求实精神;而对于李渤的“扣石发声说”观点,苏轼更加怀疑,并加以嘲笑和讽刺,笑他浅薄和自以为是。这都是苏轼的读书所得、读书之疑。为什么会有疑惑?因为两种说法不一样,苏轼对郦元和李渤他们的观点表示了自己的疑惑,说明他在知晓前人的观点时,并不是盲目的相信,而是有一定的思考,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质疑精神。对于这种读书之疑所引起的好奇心,因说法不同引起的思考和质疑,我把它称为读书人的理趣。这种理趣无关国家大事也无关个人衣食住行,更称不上举足轻重。但正是这种文人的理趣丰富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苏轼经过实地考察,得出了最终水石相搏结论:郦道元言之不详,人常疑之——缺乏对考察结论的具体阐发;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缺乏去实地考察的决心勇气;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缺乏阐明真相的文化素养;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缺乏对表象的深入探究。

      思考探究: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态度:叹、讽、惜、笑。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质疑,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但是苏轼能够不避艰险,亲身探访,难能可贵。虽然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可嘉。苏轼的说法是否正确,并不影响其实践精神。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质疑、解疑、去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求实精神是一致的。

相关文章

  • 【云山随诵之47】苏轼《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

  • 甲午年江西之旅(六)

    ——石钟山 中学课堂上学过苏轼的一篇文章,名为《石钟山记》,那个时候基本没...

  •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骊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

  • 2020-05-05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

  • 石钟山记

    丙申维夏,重游故地。 石钟山得名于苏公的《石钟山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春游,就是去的石...

  •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7月14日 · 石钟山记,真钟声还是掉书袋

    1084年7月14日,苏东坡游石钟山。 地点: 湖口 类别: 人物 《石钟山记游》 作者:吕建文 元丰七年(108...

  • 石钟山上,谁对?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

  • 石钟山记

    石钟山很小,就是长江和鄱阳湖相交处的一座孤岛,或者就是一块大礁石并不高大,但地势很险要,扼江控湖,远远看去,就像一...

  • 第906期【生活随笔】

    渔 工 水 师 文/袁茹意 《石钟山记》中苏轼携子月夜探...

  • 游石钟山记

    到九江的湖口已来过不下五次,而畅游石钟山却是头一回。 这座海拔不足百米的小山,居于鄱阳湖口和长江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也谈《石钟山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xg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