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前,中国统治者多用武力胁迫朝鲜,如: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多次发动对朝鲜的战争。自从唐统治者建立以“唐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体系”后,朝鲜半岛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双方开始学会摒弃战争,转而以礼仪道德来约束双方的外交关系。到了明朝,明统治者把朝鲜放在藩国中最重要的地位,表现在摒弃了唐朝之前的武力威胁,转而用儒家礼仪规范双边关系。
1488年,明朝弘治元年,明政府派遣董越出使朝鲜。使团刚到朝鲜,为了显示出天朝的威仪和自律,董越主动谢绝了朝鲜政府馈赠衣服和食物,同样朝鲜政府在沿途的馆驿给明使臣的馈赠礼物,均被董越谢绝。
其次在国王宴会上,朝鲜政府准备安排歌姬女乐助兴,董越明确拒绝,告诉朝鲜接待官员“先皇帝丧三年内,不可听乐”,在《朝鲜王朝实录》记载:天使曰:“但今皇帝孝思罔极,随丧制已毕,尚不可用乐。吾等岂可听乐乎?”为了不扫朝鲜国王的面子,董越等使臣还是见了一下歌姬女乐,随后边说:“既见之,速出可也。”董越的行为让朝鲜王室和大臣非常赞许,朝鲜官员李铁坚对朝鲜国王说:“臣等观两使举动,凡行礼极其敬谨,无少差违,可谓正大人也。”
董越还对朝鲜风俗礼仪表示尊重,明使团进入朝鲜后举行宣慰礼仪,董越对身边的人说:“此宣慰宰相,礼无一失,是知礼宰相也。”随后在箕子庙行祭拜礼时,了解到旁边檀君庙是朝鲜供奉的祖先神灵,即进庙进行拜礼,表达对朝鲜人的敬重。到达平壤后,再次祭拜檀君庙和箕子庙。使团回国之际,董越专门要求朝鲜提供社会风俗的情况,并向朝鲜官员表达,回国之后,修订先帝实录之时,会将朝鲜的风俗情况书于史册。
以董越为首的明使团在朝鲜的出访之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颁诏礼仪方面,中朝双方出现了分歧。虽然朝鲜是一个藩属国,但是朝鲜君臣认为,在与明朝修好的同时下,还应当保持国家的尊严和独立性。当时明朝使团一致认为,朝鲜国王在迎诏时,应当骑马而不是乘撵,因为只有天子才可以乘撵,藩王只能乘马迎诏。若朝鲜国王乘撵,则是僭越。朝鲜官员许琮认为,乘撵迎诏是旧例,不应当改。董越回复:“前虽然乘撵,与礼不合,改之何难?”同时,董越还表示,明使节奉得是天子之命,来朝鲜颁布得是天子诏书,迎诏的臣子(这儿指的是朝鲜国王)怎么可能乘撵迎接?如果皇帝有命令可以乘撵,那没啥说的,现在既然没有,就应当遵守礼法。董越的意思极其明白,明朝皇帝和朝鲜国王的关系是天子和臣子的关系。
朝鲜国王认为这一回复是极其傲慢的,他告诉朝鲜官员:“我国事大至诚,故朝廷亦敬待我国,开国以来,国王无乘马迎诏之礼。”朝鲜官员商讨后,一致认为,如果国王骑马迎诏,就会粗率无威仪。由此,朝鲜国王坚决不同意乘马迎诏,提出要向明朝皇帝请示是否应该乘马。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董越突然同意了朝鲜国王乘撵迎诏,但是同时提出,迎诏可以乘撵,但是迎敕必须乘马。说到这儿,就必须明确诏和敕的区别,诏书一般是布告天下中外的大事和重要命令才用,敕书则是对臣子加官进爵时用,有告诫劝勉的意思,也多用在对外藩颁布命令时。
朝鲜国王面对董越的强硬和以退为进,忧虑僵持下去会危害两国关系,于是向董越表示:“诏敕久留草野,于心不安,当从大人之教。”于是按照董越提出的乘撵迎诏。至此,这一问题顺利解决。
参考:《朝鲜赋》/《成宗大王实录》/《明代前期中韩国交之研究》/《明弘治年间中朝礼仪外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