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国学经纬
智慧大小有别 眼光所见不同

智慧大小有别 眼光所见不同

作者: 0b9d6921c540 | 来源:发表于2018-10-07 09:52 被阅读3次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是走路。天空早晨的颜色叫,晚上的颜色叫。南北朝有一首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是西北地区傍晚的景色。

    还有一种解释:莽苍指近郊的草木之色。所以莽苍代指较近的地方。到近郊的草木间去,一天在那里吃上三顿,回来了肚子还饱饱的;假如走一百里路呢?就不同了,得带一点干粮,算不定要两三天才能回来;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准备带两、三个月的粮食了。

    庄子好像很喜欢旅行一样,告诉我们出门该怎么准备,实际上他讲的是人生的境界。 前途远大的人,就要有远大的计划;眼光短浅,只看现实的人,他抓住今天就好了,没有明天;或者抓住明天,不晓得有后天。有一种人今天、明天、后天都不要,他要永远。

    庄子就是告诉这个东西。 因此说:之二虫又何知?这两个小动物又懂什么?它们的知识范围有限啊!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如果一个人没有眼光气度,就会看不远,那他的前途就有限。有远见有大见的人,他就有千秋的事业,永远有他的伟大。这是智慧大小有别。一个人寿命的长短,看你能不能把握。有些人活了几十年就死了,不晓得把握它。所以说:小年不及大年。

    “物化”的作用,就是关于一切的生物互相变化,所以鲲鱼变成了大鹏鸟的观念,第一个要点是“沉潜飞动”,庄子用寓言,也是用事实来说明。这属于中国古代的科学,不要拿现代科学的观念来说,至于它的对与不对,需要另加求证。

    二个要点,一切万有的生命之所以变化,中间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庄子提出来一个名词,叫“息”。中国后来的道家,取了一个名称叫“气”,万物皆是气化。说到气化,庄子文章写作的方法,和他讲话表达的方法不同,说到这里,恐怕人家不相信,他就提出来,我们抬头看天,究竟这个天是不是我们眼睛所看到这个样子?

    假如我们到了高空,例如坐飞机,倒过来看这个地球,地球等于在我们头的上面,那个时候看这个天又是什么颜色呢?这就说明一个道理,等于佛 学所讲的:人世间一切的学问知识,都属于“比量”,不是“现量”的境界。所谓“现量”,就是呈现出来那个真实的东西。我们现在借用了佛学名称,就能了解庄子所说的道理。

    人类的见解、知识和生活经验都是比量,不是真实的。同样一个气候,同样一个空间,一个时间,一个颜色,因人而产生的感受各异。譬如说热,热到什么程度?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因此,冷热一切等等,都是比较的,不是绝对的真正的知识。

    所以,庄子拿大海作比喻,水不深不能载船,水要很深,面积也要很宽,大船才能行驶。然后讲大鹏鸟从北向南飞的时候,必须要等待大风,要有大风的风力,才能超越九万里的高空。(出自南怀瑾师《庄子讲记·逍遥游》)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慧大小有别 眼光所见不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ak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