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反思,很多人会想到“事后诸葛亮”,“复盘”,“自我检讨”等关键词,它们可以让人返回去思考,或再思考,逆思考。
线性思维的人惧怕反思,事情一过就甩锅,啥也不去想,啥也不去做。曲线思维的人,拥抱反思,会反复去琢磨人和事,不断升华经验和人生,并且做到知行合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善于反思的人,总能胜人一筹:他们从危机中看到机会,然后对机会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觉得可行就去做了,做着做着就风生水起了。
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是我们对“自己”拥有深刻的反省和认知力。只在水平面上思考还不够,我们要学会反思,透过现象去看本质,摸清事物的底层逻辑,从而更好的做出决策。
苏格拉底说:不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一般说来,反思的目的有两个:首先是反思事情背后的心智,二是反思事情背后深层次的认知层次。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存在思维局限性,多数人处理信息时更多是在解读“这是什么”(what)而非“这为了什么”(why)的重要问题,从而会陷入低层次的细节内容而忽视大局。
所以,反思也分为三个层次,看看你处在哪一层?
第一层反思,较为普遍,叫客观环境反思。反思时,只回顾客观困难。想当然假设,如果自己掌握更好资源,就能重新解决难题。这叫第一层反思。
第二层反思,进了一层,叫心态反思。认为自己不够投入。言下之意,只要投入,就能做好。
第三层反思,更难了,叫能力反思。认为自己可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会不断地提升认知系统和操作系统。
只停留在客观反思上的人居多,一是因为他们穷忙,二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完善的反思系统。针对这种情况,《学会反思》的作者提出用“马赛克”的方法进行反思。
即:用碎片化时间从我们正在经历的、正在做的或想思考清楚的事情中抽离出来,领悟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反思之道,与其他做事之道一样:要做好反思,必须勤于练习,而且练习的时候要遵循某些原则,这些原则通常被称为“设计原则”。
第一个设计原则是“以60分为目标”。它是迎合人性的,鼓励我们找到一种在大多数时间都行之有效的反思方法,因为很少有人有整块整块的时间去反思,做到及格就行。
第二个设计原则是“偶尔慢下来”。我们的脑子里通常都塞满了东西,只有清一下内存,我们才可以让自己更好的去运行。以慢为快,会让我们对周围的事情、对我们真正的所思所感有更加清晰的感知。
第三个设计原则是“多角度深入反思”。它是在头脑中反复思索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就像雕刻家慢慢把一块木头雕琢成形,拥有面面观。
最后一个设计原则是“暂停,评估行动”。它的重点是让行动产生深切的影响,看看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或打算做的事情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从中跳脱出来再去行动。
不管短时间反思还是长时间反思,本质皆一样:反思,是抽离出来,思考一下你正在体验、正在思考或正在做的事情中,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简而言之:反思是拿出时间来思考做过的事情,也考虑一下打算去做的事情。
它在我们的决策和行动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少了这一环节,很多人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的错误。这本小小的书,给了我很大的反思力,它让我学会用真正的反思,映射出事物的真实貌相,剔除了情绪和偏见……我要拿起反思的武器,让自己更好地成为自己。和大家一起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