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是王国维说的话。
在这样的语境下,更多体现的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分。有我之境更多的类似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我止境则是诸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从有我无我的角度,以物观物似乎可以这样来表达。但是似乎又是隔了一层什么,感觉没有那么清晰,还是有些许的朦胧,觉得应该不止这层意思。
《渔樵问答》中是这样来说的。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物,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者,天下之真知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之后基本上是多观和普观的内容。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是有些许问题,其中关于反观、多观和普观,还牵扯到工夫论的事情。我和物,物和我,物和物。
此问题暂存于此,其中很多事情没有想明白,也可能是知识面不足,或是少了必要的体悟和体验,或是受到某些方面的影响,过于执着某些方面的词语,待将来再进行分析和琢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