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年龄,别谈教育

作者: 石小露 | 来源:发表于2016-06-19 15:54 被阅读467次
    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的朋友和同学们都陆续结婚生子,开始了为人父母的生命航程。因此,我的朋友圈总是络绎不绝地刷出谈论教育理念的各种帖子,当然,这一篇也包括在内。大家关心的问题方方面面,比如穷养还是富养,严厉还是纵容,包办还是独立,勤学苦练还是随心所欲,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每次有人问我怎么看,我都是一脸茫然地反问:“你家孩子几岁了?”

    年龄是我们检索育儿理论的关键词。就像我们给孩子做饭要依照不同阶段的儿童食谱,买衣服得看身高体型,上学要按照年级循序渐进,去医院要区别儿科还是成人一样,教育也必然需要依据年龄的不同采用差异化的方法。在我看来,没有指出适用年龄,正是诸多教育论的文章没有说服力的原因,也是这些理论缺乏可行性的症结所在。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教育学的根基,就是对人性的理解。”而人性,在一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倾向和不同的需求。合格的教育需要因势利导,依据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不断做出改变和调整。事实上,教育所依托的发展心理学,在进行系统性研究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划分年龄阶段。

    在知识学习方面,现在普遍采用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四阶段理论,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现代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我们目前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升学结构正是依据该理论建立起来的。这四个阶段分别为:0至2岁,感知运动阶段;2至6岁,前运算阶段;6至12岁,具体运算阶段;12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从每一阶段的名称上,我们已经能够大体了解到该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两岁以前的孩子通过自己的肢体运动感性地认识环境,他们还完全没有符号的概念,所以如果早教的内容是抽象的知识或者语言符号的学习,就是违背认知规律的。这不仅是接触知识早晚的问题,而是侵犯了儿童感性认识和自由探索的时间,是一种有害的教育。不久前新闻里报道的那位被中科院退学的少年天才的案例中,这位现代伤仲永的主人公两岁时已经认了几百个汉字。

    两岁到六岁的孩子,迎来了他们认知结构的第一次飞跃,他们已经能够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与语言符号一一对应起来,成为他们用脑袋认识世界的素材。家庭要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提供多元化的认知环境,并通过积极地交谈满足他们对语言学习的热情。但这么大的孩子还处于自我中心的心理阶段,无法从别人的角度理解问题,如果他不愿分享,绝不应被惩罚或说教,而应被支持和保护。

    孩子上了小学,学校会按部就班地教他们加减乘除,因为此时的他们已经能够明白逻辑的概念,文理科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他们学会运用逻辑的方法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仍没有稳定的抽象思维观念,他们很难切身认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着眼于未来的观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西方教育都很快乐。快乐教学被应用且仅应用于小学教育,旨在保护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动机,而不是徒劳地灌输现在对未来的影响,因为他们理解不了。

    直到孩子们上了初中,他们的思维发展到了抽象逻辑推理水平,从此以后,他们在认知结构上与成年人的不同仅在于程度,而没有任何质的区别了。他们开始运用假设和推理来解读外部世界和他们自己的人生。此时,保存了原初学习动机的孩子们将加速进步,成为自我教育者,甚至自我实现者。在那些驳斥西方快乐教学的文章中,德智体美劳都要兼顾的美国中学生,以及藤校里那些通宵达旦的未来社会精英们,正是这样的人。

    所以,面对诸多教育理念,无论是认同还是反驳,无论是实践还是摒弃,前提都是:咱家孩子现在几岁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说年龄,别谈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mb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