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疯狂得迷恋看书、迷恋社群分享。好似做了这些事,明天自己就会不一样,就会变成曾经让自己羡慕的大神们的样子。
从7月份开始,零零散散看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看过放下,脑海中好似也没什么留下。突然意识到这样看书的方式是有问题的,我只是在用时间交换一种低效的行为。于是我积极去参加一些关于如何阅读、如何快速阅读的课程。林林总总,总觉得不成体系,且自身不实践,相当于也是白学。
——骨子里的急躁,生了根发了芽
一直都是这样的急性子,记起刚参加工作那会,也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我要学习我要学习,刚开始因为是白纸,倒也还好,多少总在职场中有所收获。工作一两年后,开始像困兽一样挣扎寻找着捷径与方法,却总是无疾而终,抱怨上天怎么就不给一个机会!挣不破,那就做一个阿瘫,日子一天天过,内心一片荒芜。
好在现在虽也急躁,却已经懂得主动去行动,就算没有捷径和方法,先按最笨的方法去做总不会错,也许做着做着就有了方法呢。
——当想不透的时候,现在就行动,好过一动不动
在很多社群上看到大神们在分享《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书。
当下想着自己的确需要好好的管理下时间,让自己更加高效,所以果断入手买了书。
入手之后是阅读,我开始按照逐渐养成的习惯,翻开书本进行简单翻阅,从作者到目录到序等做了简要了解,确定这本书的大体框架。
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带着问题与要求去阅读,于是浅显得列了几个:1、本书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我能得到什么样的感悟或提升?3、关注书的逻辑性,进行学习。
然后开始了整体阅读,对于重点勾画,并且记录自己的小想法。我知道很关键的一步是,自己在阅读之后一定要去输出,从简单的笔记摘要,到融合自己观点态度的文章。一定要去写。
笔记与摘要,也许能在短时间内记住作者的观点。但这些观点仍然是作者的,而不是自己的。倘若没有自己的转化力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结果就是看了书,没几天忘了这本书讲了什么。
《把时间当朋友》到底讲了什么?
决定仔细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打开豆瓣,瞄了几眼别人写的读后感和评价。很多人给予了极大的认可,也有个别评价一般。然后我知道了这是一本由网志结合起来的书,是写给学生们看的。
书中有很多观点,或新颖或与现实有较大冲突或随大流,但多是可取的。作者李笑来有在序中提到,有些观点及其容易被人忽略,但它就是事实,想通便豁然开朗。
突然想起前几天在《社会心理学》中看到的部分内容。什么是真理?当被人点破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真有道理!与这种状态是何其相像。
这个观点只有被点破之后才被奉为真理,但它却是别人经历过后的孩子。不是你的,你只是觉得“哇,好有道理的样子”然后,没多久,就忘了!
我简单得总结了《把时间当朋友》一书中的主要观点:要勇于接受、直面现实,马上行动起来,然后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不断积累,练就心智的成熟。时间不是用来管理的,需要管理的是自己。
除此之外,作者零散得还给到了很多观点,比如怎么学习怎么思考,怎么交流。但就我个人而言,可能因为之前看过《少有人走的路》(忘得差不多了)、《影响力》、《自控力》、《社会心理学》等书,思想上已经略有不同,所以并不觉得作者讲得很好,都比较泛。
这本书更像是作者李笑来自己心智成熟的历程剖析。作为一个天赋并不是很高的人,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与积累,实现了常人少有达到的境界。很值得鼓舞。
此处,突然又想到一个有关心理学的内容。为什么普通人更愿意听成功人士述说自己的艰辛创业史,更愿意看成功人士曾经落魄的故事。同样的,《把时间当做朋友》为什么会这么火。普通人或者读者都在找一种共同的情感“我不成功是有原因的,我只要找对方法也能变成那样的人”。一种非此即彼的理由或者借口。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的心理。这种感觉很微妙~
我从这本书中能汲取到了什么?
整本书,就篇与篇之间的逻辑并不是很强(可能因为最近比较关注逻辑思维和写作,这本书是没有达到我的预期的。或者本身它作为网志就不需要这样的逻辑)。但就章节内容而言。我感觉前面部分比后面要好。前面至少还能凝聚在一起,后面显得有些散了。
“从现在就开始”这个观点是作者提出的,但现在已经变成我的了。为什么?因为我有实践,而且从中也感悟出了些许内容。作者有句话“别人的经历是案例”,深以为然。
也许我也比较笨拙,不像黄色性格的人,雷厉风行,一切以目标为导向。我怎么想都觉得困顿,总觉得没有出路。那就先做了再说。人总要有试错的机会,才会在过程中逐渐清晰自己的目标。
很多人喜欢给自己定三年计划五年规划,而且很多职业规划的老师也正是这么告诫我们的,甚至是职场的面试官,有时候会问,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我曾一度很怀疑自己,我说不上来那样的计划与目标,就算有也总是胎死腹中。是我太没用太没恒心与毅力了吗?我深深得怀疑自己。
曾经,我陷入一种误区,一定要想明白了,才可以行动;想不明白,那我干耗着。于是我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时间意味着什么但是,现在我想明白了。即便我想不到全部的“套路”,但至少我知道我还可以做什么。比如读书,虽然有些“急功急利”,就想一步到位有效阅读。殊不知从低效到高效,它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答案的,而是做了才会发现答案。以前那些高效达人总说PDCA,我听了却一点没有作用。现在能渐渐的明白,是因为我实践了。才知道即便我的P并不完整,但我一定要D,在D的过程中不断去C检验然后A修正,这样最终的P才会越来越完整。
我在改变自己,改变思维模式。只要记住“现在就做”好过“一点不做”就够了。
回想起几个月前的状态,无事可做,打开电视看电影。非常荒诞不经,虽然总是看完之后很焦躁,觉得自己真的是没有明天。现在的状态是多看一眼电视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也绝对不会去这样耗费时间。每时每刻,我希望是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两个月时间的阅读,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大的变化。但是却在无意中发现,自己脑海里好似有了更多的观点和案例,而且还在逐渐得变成自己的。(欣慰)
这样的改变,不是我懂得了如何管理时间,而是我懂得管理自己,在思维上给自己上了一课,于是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实践中逐渐清晰~
从不好到好都是一个过程,没有人能够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正如作者所讲,重在积累。所以我知道我下一步要改变自己急躁的态度。体验每一种进度,因为经历才会真正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到达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就是在不断验证我的成长。也许等再次打开它的时候,我还会发现更新的自己。
转化力,这个词,最早是毕业第一份工作的大领导告诉我的,当时,只是觉得我要做一个“知识”的搬运工,现在逐渐理解,是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再讲出去。
也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个时候,大领导总是书不离手。书是获取资源最便捷的方式。
所以我也要将“读书”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也许,简书上的文字我不会天天更,但我想我每一次的书评或者读后感却是很有必要输出在这上面的。
这是成长的佐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