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

作者: 371f4714903f | 来源:发表于2018-08-14 22:12 被阅读2次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说的是天气阴晴不定,变幻莫测;人的一生也是坎坷不平,饱含艰辛与磨难。

    人走背字之时,最期盼获得周围亲朋好友伸出援手,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论数量和力度多大,都非常重要,给人留下永生难忘的印象。患难见真情说明“外援”的重要性,由此而产生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的说法或行动。生活在现实生活的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送、心想事成的,往往会遭遇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挫折与失败,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和鼓励,并重振旗鼓、走出低谷。这既得益于亲情、友情和爱情,更得益于人们同情弱者的心理。

    古往今来,人们用巨量的篇幅讴歌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伟大。当人处于不同的顺境或逆境时,得到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锦上添花固然是好,但雪中送炭更加的难能可贵。在人们的记忆中,前者留下的痕迹与后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从小生长在困难时期,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粮食短缺,够不够、三百六,虽不能说家无隔夜粮,但青黄不接的状况是在每家每户、经常不断地发生着。每逢过节或亲戚来访,我们都能打打牙祭、解解谗虫,那个高兴劲难以言表。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写过:我之所以能够记住并热切地期盼着过节,就是因为一个“吃”字。试想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有人送你一斗粮食,比如今送你一担粮食都显得情深谊重。因为人人都不富裕,非过命的交情不会做出如此举动。

    所谓同情弱者,是相对而言的。还是拿六、七十年代的事情来说事,更具有代表性。当时的农村,街上经常碰到外地来的讨吃要饭之人,在挨家挨户地乞讨着。虽然说家家都不富裕,甚至只能吃个一饥半饱、人人满脸菜色,但也不管多少、好懒,一碗热汤、一把粮食、半块窝头等,一般不会让乞丐空手而去。有一年夏天,我的同学秦文龙的母亲,曾经将流落街头的乞丐父女二人收留了几天,帮他们拆洗了脏破的衣服、行李,并帮小女孩梳洗一番。后因家中实在负担不起,才同意他们千恩万谢地离村而去。

    农村人常说:救急不救穷。也许是当时的生活条件限制,或者是乡俗使然,人们在献出爱心的同时,有一个标准就是决不能使得到帮助的人因此而脱贫致富,从此养成不劳而获的恶习。否则,不仅不能帮助这个人,相反的可能是害了他,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别人由勤劳致富转变为“勤捞致富”。街头以各种面目、理由出现的“丐帮”呈职业化趋势,农村的个别贫困户荒田废地、一心等待着政府对他们“扶贫”,甚至有传言说有的县为能获得“贫困县”的称号而不择手段、上下其手。说到底就是利用人们的同情心理、钻政策的空子,动起了歪心思。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这句话对扶贫济困的双方也很有新意,值得我们深思并釆取灵活的对应措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扶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pb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