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大敌人
身體暴力只是水面上冰山之一角,而水面下语言暴力则数倍之于看到的暴力。
暴力沟通并不仅仅是辱骂、怒吼等等激烈的行为,道德评价、进行比较、逃避责任、强人所难等等日常语言习惯,也是点燃暴力的重要内容。
二,四大法宝
1,不带评价的观察
说出观察,而不是主观评价,就不会把大家拉入到不良情绪的旋涡里。
因为我们站的角度不同,了解的情况不同,难免会做出主观的判断,形成偏见,而偏见是一把伤人伤己的双刃剑。说出准确的数据,详细描绘出对方的行为。
2,勇敢表达感受
表达感受是给对方讲述自己的体验、真实的感觉,而不是自己的见解与理解。
因为我们不能说出感受,所以这些情绪憋在身体里,这样压抑下去,就会出现很多暴力的沟通现象。
3,不要忽略自己的需要
感受源于需求。说出观察,表达感受之后,紧接着,我们还要说出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讲清楚我们为什么会有那种感受,不要让对方去猜。
和说出感受一样,因为社会文化的原因,我们也很少能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
因为我们不能说出自己的需求,就会觉得很压抑,甚至把责任归结在别人身上,出现评判、指责、抱怨等等情况。
如果妻子直接对丈夫说需求:我知道你很忙,但我有很多心里话想对你说,我需要你的理解与帮助,等等。对方就会产生同理心,对话就有深入下去的可能。
4,必须说出口的请求
你看,需求是相对抽象的,而请求则必须非常具体。如果没有具体的请求,对方也会有些不知所措。
举个典型的例子,两个熊孩子爬树,突然起了大风。一个父亲在下面喊,小心,小心,起风了!另一个父亲则喊的是:把树抱紧了,把树抱紧了。最后结果是,第一个孩子掉了下来,第二个则稳稳的抱在树上,没有受伤。
在提出请求时,一定要具体,要说明确说清楚希望对方做什么,而不是仅仅说不做什么。另外,在提请求时,不要让对方产生你在下命令的感觉。
三,回应他人
所有的沟通都是双向的,既有我们的表达,也有别人的表达。所以,能够合理的回应他人的表达,才算是真正掌握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1,拨开矛盾背后的迷雾
问题的背后,都藏着一个词:需求。
暴力的根源,在于双方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求,同时却对表面的行为做评价。
2,安静倾听的力量
不报任何偏见的倾听。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一种沟通的智慧。
如果我们在对方指责的时候,火冒三丈,没有听完就开始反击,那么我们很可能失去潜藏在对方指责之中的有用信息,从而错过解决问题的机会。
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们这个问题放到一边,而一旦我们学会把批评、指责、嘲讽这些负面信息,看成是别人的礼物,为这些处于痛苦、愤怒中的人,提供帮助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幸福。
很多时候,对方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他们只是想向我们好好倾诉。尤其是孩子和女性,需要更多情感上的包容。
3,什么样的反馈才智慧?
合理的反馈有下面几点需要注意:用真实的情感去替代刻意的应付;用客观的询问代替主观的评判与建议;用体会感受替代建议与意见。
通过寻问对方具体的信息,找到对方语言背后的需求,而不是把关注点放在对方在抱怨这个点上。这样,对方就会被你拉进理智的轨道里。
此外,在回应时,也不要轻易给出我们的建议与意见。因为我们的建议往往包含着我们的主观判断,会造成对方不必要的麻烦。
很多时候,人们缺少的不是献计献策,而是倾听和理解,是能和他们进入同一个沟通的频道。
比如,上司对你说,你最近好像工作没在状态啊?遇到这种指责,我们会很生气。但是,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上司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想洞察他的需求,我们就得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说的具体一些。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提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有些困惑,我想知道您具体指的是哪些事情,能具体告诉我么?我好做改进计划。
4,为什么要说出自己的心声?
一种是大声提出自己的请求。但是,这种请求不能成为指责,而是要客观说出感受与需要。
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表达出来,也会打动对方,化解矛盾。
第二种是立刻换个环境,让自己冷静下来。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那么所有的抨击、批评、攻击、辱骂、嘲讽,都会在我们面前失效。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第一时间要想到的是,这是对方表达需要和请求的一种方式,尽管这种方式非常糟糕,但他们并非真正想伤害我们。
四,回应自己
自我对话:如何不被自责和内疚困扰?
如果我们不能从心底深处说服自己,就很难在和别人沟通时,用好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我们知道,非暴力沟通,是不指责、不埋怨、不猜测、不非议的沟通,是聚焦在双方需求之上的沟通。同样适用与自己沟通。
1,倾听内心的冲突
心理学家讲,自责、内疚、压抑、厌恶这些情绪,都是由于内心的冲突导致的。而冲突的背后,和我们指责别人,或者别人指责我们一样,都是因为隐藏着一个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这个时候,我们有没有站在客观角度,去观察、感受呢?有没有找到自己的需求,并给自己提出下一步的要求呢?
卢森堡博士在这一章的开头,专门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觉得,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用途,其实是用来爱护自己。
怎么拿来爱护自己呢?首先要保证不使用道德评判、比较、逃避责任、强人所难的方式和自己沟通。
我们用暴力语言,把自己一层一层的给裹起来了。于是,越来越难受,越焦虑,越没有安全感。就像前面讲到的那只豺狗,目光越来越狭隘,对外界的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如果这个时候,上司恰好又用暴力的方式批评了你,这无疑会雪上加霜。所以,先别自己给自己上刑,才不会被别人逼死,或者逼死别人。那怎么从豺狗,化身长颈鹿呢?怎么让自己变成一颗大心脏呢?
其实,方法无非就是:站在客观角度,去倾听自己、观察自己、去感受自己,找到自己这些负面情绪背后需求,要么满足,要么宽恕。
我们指责别人,是因为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指责自己,是因为自己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可以用心的去体会别人的需求,也自然可以用心了解自己的需求。
2,宽恕别人,宽恕自己
当我们能聚焦需求而不是责怪自己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平和,也就更容易宽恕别人,宽恕自己。
越是聚焦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越能体会到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也就越能宽恕别人。在这个紧密社交的环境中,宽恕别人意味着我们有更大的胸怀,也就能获得更多机会与尊重。
那如果我们找到了需求,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没法满足这个需求,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只能用宽恕来安慰自己。要像长颈鹿一样,站在更高的视角上,用对未来的畅想,去填补现在暂时的挫折。
比如,我们被公司裁员了。我们不希望自己是裁员名单上的这个人,这是我们的需求。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确被裁了。这个需求现在已经没法满足了,那怎么办呢?宽恕过去的自己,重新找一个新的方向与目标,用新的需求去替代现实的焦虑。比如马上开始找工作,一个月内重新上岗。有了这个目标后,我们就会摆脱对过去的消极评价,把注意力放在新的需求上。
再比如,现在因为夫妻双方出轨的原因,离婚率非常高。如果我们不幸因为对方出轨,而走上了离婚的法庭。我们也许会埋怨自己当初的选择,觉得自己当初实在是太傻了,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人呢?我们当然希望这件事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但是,如果一旦发生了,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接纳。然后平静的重新寻找新的目标。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现实,直面人生的苦难,充分体会内心的悲哀与渴望,重新找寻新的需求,这正是非暴力沟通所倡导的面对挫折的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护自己。
3,做自己的主人
当别人命令我们做某件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时,我们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愤怒、抵触,如果摄于对方的压力不得不做时,我们还会感觉自己受到了压迫,委屈而又无奈。
那么,如果我们自己命令自己,做某件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我们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在什么时候,会命令自己做一件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作者告诉我们,当我们用比较的眼光,来评判世界、评判自己时,我们就会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比如,为了比别人赚到更多的钱,我们会选择做一些我们不喜欢做的事。
孔子在论语里说过: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工具,让别人摆布。君子应该成为自己的主人,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遵从自己的内心爱好去做事。这和卢森堡博士的观点完全吻合。
所以,如果你有条件放弃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人或事,有能力放弃掉自己不喜欢的环境,那么,建议你遵从内心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满足内心真实的需求,才能感到一种发乎内心的爱的滋养。
当然,现实世界中,有很多我们不喜欢做的事,却因为责任不得不去做。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才能逃离痛苦呢?
卢森堡博士给我们了一个转换思维的方法:用“选择做”去替代“不得不做”。
比如我们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又暂时因为各种原因没法跳槽,怎么办呢?我们从不得不做这份工作的思维中跳出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做这份工作:是因为需要钱,需要稳定,还是因为这家公司离家里近,方便照顾家人?
找到原因后,我们就可以用“我选择做”这种更加主动的方式,来重新来表达这份工作的意义。比如:我选择做这份工作,是因为我需要钱;我选择做这份工作,是因为公司离家近可以照顾家人。
从“不得不”,到“我选择”,我们的情绪会由消极变得更加积极,因为我们看到了“不得不”背后隐藏着的价值。
做自己的主人,永远是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事。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做自己时,才会更好地保护自己,才能更敏锐地察觉到别人的需求。如果我们只是一把别人用来坐的椅子,就永远会以为屁股就是一个人的全部。
五,在危險中应用非暴力沟通
如何才能有效的防范这些风险,让自己不在关键时刻翻船呢?
1,危机时刻如何沟通?
非暴力沟通,并非不让我们使用暴力,变成听话的小绵羊。遇到紧急、突发的暴力事件时,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观察,而是全力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和同伴。
父母,孩子,同伴遇到暴力风险,我们要想办法去解救,然后用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抚慰。那么,如果我们自己遭到暴力风险了,该怎么办呢?
和刚才所讲的一样,遇到诸如杀人、强奸等等极端暴力的行为,我们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跑,报警呼救,或者用武力保护自己。在跑不了,没人理,也无力反抗的情况下,用非暴力沟通或许能解救我们。
教师没有放弃,依然在不断询问,然后开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真的很害怕,很恐惧,有没有其他办法,能让你在不伤害我的情况下,满足你的需要?” 最后这个男人改口说:“把钱包和手机拿来。” 女教师对博士说她很庆幸自己没有被强奸,她发现自己每多说一句话,对方的声音就会小一次。
这个抢劫犯可能最强烈的需求是抢钱,但看到女教师后起了色心。但是在女教师不断的询问下,他或许重新想起了自己的需求,于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抢劫上。女教师因此侥幸逃脱强奸。
当然,这里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我们遇到的就是一个有强奸需求的罪犯,刚才那种问法,可能就没什么用了。
國外曾经有这么一个报道,一位在夜晚跑步锻炼的花季少女,被歹徒拖进草丛里,身上的衣服也被脱下。少女在挣扎、大声呼叫都无效的情况下,一边哭,一边开始向歹徒诉说自己的遭遇:她说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继父强暴了,留下了心理创伤,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才走出了阴影。她不想再经历类似的事情,这让她很痛苦。
这个歹徒听着听着,慢慢就放弃了,后来还帮她穿好衣服,跪下来给她道歉,并且说自己也有一个妹妹在外地打工,因为家里很困难,没能支持妹妹上学,他非常内疚等等。最后歹徒不仅没有强奸她,还给她了一些钱作为补偿。
这名少女之所以侥幸逃脱,就是因为她通过讲述自己的遭遇,让对方产生了同理心,打动了对方。人心都是肉长的,即便在最危险的时刻,我们如果还能站在对方需求上去思考,站在对方的需求、感受、情感上,去理解、打动对方。
03.如何不让坏脾气伤人?
刚才讲到了如何化解别人的暴力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因为过于愤怒,想要骂人、打人,甚至杀人时,我们该如何让自己平静下来。
那么,如何才能控制自己脾气,不要让一时的愤怒造成终身的遗憾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自己为什么会发脾气。
因为我们被激怒了,因为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为我们的权威遭到了挑战……总之,是因为我们感觉自己遭到了威胁,我们想通过发脾气,来回应这种威胁。
这里不得不提到人类的进化。人类的大脑里有一个区域被称为爬行脑,这是人类大脑最基础的区域,负责进行最简单的条件反射。比如,我们被动物袭击了,爬行脑就会长记性,下一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它在第一时间就会提醒我们,赶紧反击,或者赶紧逃跑。我们被荆棘给刺痛了,下一次遇到荆棘,爬行脑就会让我们小心别去触碰。
由于远古时期,我们会遭遇老虎,狮子,豹子,其他野人等各种威胁,所以爬行脑储存了大量的应对这些风险的指令,发脾气就是其中一种。动物和人一样,都有爬行脑,所以当陌生人盯着狗狗看的时候,狗狗就会狂叫。狗狗的这种反应,和我们发脾气是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之所以会发脾气,是因为人类的大脑还储存了大量远古时期应对威胁的指令。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指令在今天早已失效了。我们祖先可能在作战时,一起狂叫,可能会吓退对方的部落。但今天,发脾气只能会将对方也拉进动物类型的情绪当中,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爬行脑周围,还有很多人类特有的能够进行理智思考判断的脑区,但因为理智脑是最后才进化出来的,所以遇到问题是,爬行脑会先做出反应。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要注意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爬行脑。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爬行脑,不让情绪上头呢?
首先,停下来,呼吸。停下来,呼吸,就是暂时中断与对方的沟通,给自己大脑一个放松的环境。例如,丈夫很晚才回家,你刚想习惯性的发火时,想一下非暴力沟通,停下来,把自己先关到洗手间五分钟,让脑子静一静。等爬行脑的反应过去后,理智脑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让我们思考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然后,进入非暴力沟通的思维模式之中:我们准备发脾气,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是感到太孤单了,想让丈夫早点回家陪我;还是感到受委屈了,想将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
接着,是找丈夫深入沟通一下,说出我们观察,感受,提出我们的需求和请求;找同事和领导沟通,陈述事实原委,表达我们的委屈,提出重新划定责任的需求和请求。
你看,当我们能够回归理智时,我们处理问题会感到非常轻松,而且会沉浸在真正的需求里,甚至能感到自己的智慧与成长。非暴力沟通不是让我们压抑自己的愤怒,而是通过了解愤怒背后的机制,去找到和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渴望。
3,坚持养成非暴力沟通的习惯
平时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不由自主的使用评价、比较、逃避这些暴力沟通的方式呢?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惯造成的。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心理学中有个“21天效应”,就是心理学家认为,培养一个新习惯,需要连续坚持21天,也就是三周以上。可现实情况是,想培养一个习惯,远远要花费大于三周的时间。何况,非暴力沟通的习惯,比刷牙、洗脸、跑步这种习惯要难的多,因为这是一种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双重改变。
卢森堡博士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非暴力沟通需要一生去练习,因为我们要对抗的是人类几十万年进化出来的习惯。
在他的学员中,有每年都去重复听课的,有随身携带《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有把“倾听、观察、感受、需求、请求”这些非暴力沟通关键词,写在小纸片上,随身携带,每次沟通前都拿出来看一看的。
他的一个学员每次在老板批评自己时,在妻子发火时,在孩子哭闹时,在遇到冲突时,都会掏出自己随身携带的非暴力沟通的小纸条看看,考虑如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进行回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