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信托规模为21.69万亿,公募基金规模为28.71万亿,私募基金规模为20.82万亿,银行理财规模为25.34万亿。
其中信托和银行理财规模较巅峰时期都有所回落,信托2017年规模达到过26.25万亿,银行理财最高逼近30万亿。
这四大板块,基本上吸纳了市场上100万亿的资金,比整个大A总市值还高出不少。
这么多资金,不能都跑去炒股了,总还是要找到去处,比如债市。
从9月信托成立情况来看,标品信托成立规模环比大幅下滑,而非标类信托却逆势增长。
标品信托9月发行数量为1072款,环比减少16.32%;
成立规模为184.81亿元,环比减少35.49%。
非标类信托9月发行数量为1088款,环比增加24.06%;
成立规模为283.72亿元,环比增加8.39%。
现在的情况是,市面上标债少了,非标反倒多了,而平均收益率在持续降低。
想前两年的时候,业内还有风声说要把融资类存量的非标信托压降到零。当时上面想的是把这类资金往投资类信托赶,让资金去股市玩,但有钱人又不傻,这两年的行情狗都摇头,人压根不上套,因此部分信托就转型去做了标债。
当时这批非标信托的退出,就有定融去接信托的盘。
但后来监管又明确发文不让玩定融,有部分投资人,尤其是沿海那波大资金,担心风险就提前撤退了。
实际一大波资金的撤退,若短期平台资金没跟上,又没有新资金去接的话,很有可能导致平台短期内流动性承压。
因此后来监管又把非标的口子打开了,非标信托不再清零,可以审慎开展相关业务。
于是一些信托又开始继续做非标。之前不少信托可以说是靠房地产非标起家,无论收益还是规模,房地产信托都是一枝独秀,巅峰期高收益信托产品中有一半都是投向房地产。
但信托对地产当初是爱之深,现在却是痛之切,再想去做地产类非标融资信托,那风险可就大了。现在很多信托都暂停新增地产融资业务,就刚刚过去的9月,整个房地产信托新增规模还不足10亿元。
房地产类非标信托卖不动,而整个非标规模却在上升,那只能说明城投非标规模补位增长。毕竟买信托的那波人,资金总得有个去处,刚好监管的口子也放开了一点,入场的人自然就多了。
当进去的资金多了后,虽说成本可能会降,但一些地方的兑付压力也会减少。
现在反倒是标债的口子管得比较严,9月份城投债发行量为5929亿元,环比少了20%。
近几年上面一直要求地方控制融资成本,因此才不断的打压高成本非标融资,想让地方平台努力“升级”,去发成本更低更合规的标债。但现在的情况是,上面认为五六个点的成本都高了,要限制发债。
有经济实力的地方,比如苏地,前几年融资红线还是不超过8%,今年苏南部分地区直接降到5.5%,不仅把存量5.5%以上非标融资全清完了,还要逐年压降融资平台的数量,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好的城投,现在都在内卷。
就我们当地市级平台,也划了6.5%的红线,无论您是标还是非标,高于这个红线的一切免谈,然后的现状就是每次一下大雨,市区有部分路段就堵的特别厉害。低负债和好的基建,很多时候是不可兼得的。
因此当地方把融资红线和债务总量都控制的死死的,非标它也可以玩,地方知道量力而行,风险就不会太大,小打小闹就还好。
长期来看,出风险的也只是极个别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