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不书写,手疏笔锈,偶发小感,闲记笔端。
一时娱兴,或直刺主旨,或离题万里,认识稚嫩亦或思想肤浅,俱因有所思,思即生活之痕迹,故均做辑录。
1.简桢《一口闲钟》小感
除了三毛,还是喜欢简桢的散文,她的《女儿红》,她的《美丽的茧》,她的《相忘于江湖》......若非至情至性,经历至爱至伤之人,难以字字珠玑,锤定心门......
十几年前第一次读简桢到现在,喜欢她的文字,喜欢那个独来独往,既在人生火宅内,又在红尘岸边上,在稿田里种植真与善,收割美与圣的女子......喜欢,却依旧只是零碎地看着......第一次买纯散文作品——简桢散文全集12本。
2.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语录摘选小感
十年后的现在再度《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用新颖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叙述着一种难以逃脱的既定命运......虚构特例跨越百年的布恩迪亚家族成长与消亡史——故事很精彩,内容很丰富。包容与孤独,开放与保守,从来没有清晰地界限,却必定指向不同的归宿。历经百年的孤独精神,注定难以被融合,唯有毁灭的结局,怎不饱含深沉的愤懑。作为小说,必定难逃指向现实的意义。但是单从字面来讲,孤独只是情感的直观体验,而独处则是一种选择,是一种高级的洁身自好,进可入世,退可出世,完全自由。这种状态下的孤独是他人眼中的镜花水月,美丽缥缈,但于当事者却是精神纵横驰骋的无限自由世界......
3.观是枝裕和电影《无人知晓》小感
电影就此定格!后来如何,无人知晓,但是生活依旧......
不同于东野圭吾以笔为刀,直刺人性,让人性的黑暗血流成河,是枝裕和用犹如水墨画的恬淡手法静静描绘最平凡的日常,讲述最朴实的亲情,关于父母子女,关于兄弟姐妹......他用亲情聚焦人性的温度,不浓烈,不惨淡,深情又舒适,细微中打动每一个观者......
4.考琳.麦卡洛《荆棘鸟》读后小记
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在那蛮荒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它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它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它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
《荆棘鸟》—— 一切美好事物之挽歌。
5.紫式部《源氏物语》光源氏死亡小感
最简单简洁、最意味无限或者说最无从下手的主人公死亡写法,唯紫式部“云隐”二字!
俊秀俊美俊逸俊采,眠花宿柳,偷香窃玉,风流多情,立誓“愿将大袖遮天日,莫使春花任晚风”之光源氏,辉煌荣耀显赫一生,唯“云隐”二字果断退出主人公舞台!
但是,故事远远没有结束......
6.紫式部《源氏物语》读后小感
男恃风流处处留情!
女若浮萍时时游走!
有日本《红楼梦》之称的《源氏物语》,对人之美貌用词最多,男子描写最多情最忧郁流泪最轻易,礼仪制度记录最多最全,伦理感最弱,女性最没地位最身不由己的一部男权小说和女性命运控诉小说,中文名应该叫《擒芳记》,或者《浮萍》,《蜉蝣》皆可,当然后两者更贴合小说的深层内涵。与中欧小说的最大不同在于,绝对不掺杂任何一句作者的旁白或解说,绝对不做一句代言式的现时评论,只靠读者自己感受体味,于一定距离外远观他人的故事却又处处可触到对现实社会的刻画与讽刺。
7.关于一些大部头名著难以读下去小感
读不读得下去全凭个人喜好而已。《百年孤独》、《尤利西斯》、《罪与罚》、《瓦尔登湖》,这些别人读不下去的名著,我居然都读了两遍!
最有魔力的当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读起来最累人却又放不下,总被一种鬼使神差的力量吸引着想看到最后......
《追忆似水年华》我却是没读完,不是读不下去,只是太长太缥缈太需要耐心静心,所以没读完而已。羸弱孤僻的普鲁斯特14年足不出户写就的300万意识流巨著,纯粹天马行空的思维流水账。上大学时,我们图书馆只有一全套,永远只见其中一两个独本!现在我自己买回来的书字体渺小排版紧凑的300万字近乎3000页,心不够静,却是读不下去,思维会跟不上作者天马行空的悠游闲走,估计得扔好久以后才会再读并读完吧......
8.奥威尔《一九八四》读后小感
《一九八四》让人很自然地想起美国作家肯.凯塞的《飞越杜鹃巢》,荒诞,残忍,正常即失常,失常才正常,异类的存在只能建立在被同化的基础上!
《一九八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始至终的谎言与惩罪,背叛与自我的淹没!奥威尔——一代人的冷峻良知,用最犀利清醒地文字和思想预言着几十年后的社会政治现实,如同一部异度空间的社会图画,秩序井然,原始朴实,明理自豪,却又道貌岸然,暗流涌动,小心翼翼,噤若寒蝉。以此状态始,以此状态终,他永远不会给读者创造一个从天而降亦或揭竿而起的英雄,来撕碎虚假梦幻的幸福!以讽喻警醒未来,如今看来,依然让人不寒而栗......
9.李汝珍《镜花缘》读后小感
借四海百态以针砭时弊,
借群芳之才叹红颜薄命。
宇内清且平,天子殿前何逊须眉!
戍鼓连军笳,金戈帐中岂乏巾帼?
李汝珍借百花托世明显宏文馆来希求建立男女平等的理想社会,知其渺茫而名《镜花缘》。百花历劫,尘缘起定于“镜花”岭“水月”村,又兼“泣红亭”简述前世今生,概知其所求之理想若水月镜花不过难达之空想而已。
大千世界,百态人生,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遍现笔下......
10.关于二战时期的德国军官以及辛德勒小感
霍森菲尔德 & 辛德勒,一正一邪,前者终其一生活在对世界的悲悯与自我人性的光明里,却终究难逃世界对纳粹罪恶的声讨,而被迁罪受尽折磨致死,后者借自身商人的精明本性间接挽救了众多犹太人的生命而安然终老。名载史册只是历史的总结符号和教育资料而已,于前者已毫无意义,于后者亦徒增困惑......死即出名,越死的久越是出名,不成为历史,怎能传播至世界,通病!
11.关于BBC2019开年大剧《悲惨世界》宣传小感
多米尼克.威斯特的冉.阿让造型和感觉,让人不由得想起《这个杀手不太冷》男主里昂的感觉,棱角分明,满脸苦难诉说着19年的无边牢狱,无法想象他扮演的中后期那个善良宽容博爱虔诚的冉.阿让会是什么感觉......
反面角色沙威的扮演者总感觉少了那份刻薄和狡猾,感觉满是圆滑却非那种正直的狡猾......
主教用银烛拯救了一颗饱受社会迫害的灵魂,然后这个灵魂开始了一生的忏悔和救赎之道......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犯人和圣徒的故事,这是一部救赎与被救赎的社会史诗。
12.关于80后作家群走下神坛小感
当80后迈向中年,回头再看那些属于80后的特有的作品,依然会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我想更多的感受是脱离现实框架的无病呻吟!80后作家群创造了最唯美的青春文学,也衍生了独一无二的残酷青春。
相对于上世纪初经历一战后由美国最先开始诞生,以海明威作品《丧钟为谁而鸣》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亦诞生在美国的以凯鲁亚克《在路上》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精神上的无家可归,20世纪80年代出生,在21世世纪初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处在世界巨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诱惑满地的新时代,要么用天赋和努力于沧海横流中尽显英雄本色,要么踏踏实实业精于勤事专于一熬尽青春,要么急功近利巧搭娱乐快车一朝扬名。更多的80后其实更像“迷惘的一代”,但我们似乎连迷惘的时间都没有,就淹没为一个房奴车奴孩奴!
80后作家群用无病呻吟的敏感和虚构开创了独特唯美又残酷的属于自己时代的青春文学,而避免了一个时代人群的精神荒芜......文学需要写实,没有社会现实与丰富经历支撑下的人生和人性的刻画反映,靠虚构搭建的精神王国必然面临解体的结局......
13.太宰治《人间失格》小感
没有一部作品,让人对作者的认知完完全全地带入于作品!太宰治是个例外!他就是叶藏,叶藏就是他!《人间失格》的颓废、绝望,加上时代风云变幻,使得这部作品对人性和人生的困惑与思考超越于时代,将一种谦卑的自省和对自身无能为力的绝望蔓延开来。作为作者,太宰的清醒和理智更胜一筹,不愿再绝望和无奈中浮游,所以他选择死亡......
一个世纪以来,“生而为人,对不起”成为悲剧个人的代言词和绝笔,为悲凉的人生附加着沉重的叹惋和思索余味......
14.关于《加勒比海盗》重启小感
他是神秘而孤独的巧克力工厂主查理,
他是单纯而寂寞的剪刀手爱德华,
他是恃才傲物的霍德.伍德,
他是隐忍复仇的理发师陶德,
他是永远的古灵精怪智慧超群的海盗船长杰克......
烟熏妆,兰花指,走路腰身扭摆,偶带娘娘腔,一言一语一回眸的神态表情动作,外加一点神经质,是德普特有的演技,或者说这就是德普本来的模样......
海盗更新换代,精彩或许继续,经典却早已定格。加勒比海盗没有德普,那就是另外的故事!杰克船长只有唯一——约翰尼.德普。
15.看黑泽民《七武士》《乱》等小感
看黑泽民,酒自然而然地想到英格玛.博格曼。同一时代,东西方两位大师,有些类似的风格,一古一今,人性的简单粗暴和深刻复杂了然于眼前......现代无法企及的沉静岁月里的专注!
16.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街84号》小感
书为媒,持续20年素未谋面漂洋过海的“情书”——《查令十字街84号》。
17.毛姆《人性的枷锁》小感
毛姆《人性的枷锁》之主人公菲利普,有着马丁.伊登和约翰.克里斯朵夫对理想同样艰辛的执着而孤独的追逐精神,和苦难后的达观与顿悟。
杰克.伦敦是个天生的冒险家和浪漫主义者,所以当终于功成名就后的精神失常所造就的悲剧美才是其认为的最浪漫的理想艺术。毛姆和罗曼.罗兰有着更清醒的现实理智和美好希冀,所以,他们让一切追逐都有圆满的回报,并最终回归心灵的平静和平凡美。
毛姆在最平凡的故事里,用冷静、犀利的目光剖析着社会、人生和人性。每一种生活选择于人,不论阶层,只要还心甘情愿地选择承受,就不成其为枷锁,只是自我编织的不同的个体生命图画,无论黑白多彩,成败美丑,都是生命的图案。唯有卸下人性之种种枷锁,才能最终获得心灵的平静和精神的自由。很有些无为而为,平和静美的出世感!但对于走遍山川湖海,涉过千难万险后的人生而言,平淡达观本是最美。
18.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小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霍尔顿——物欲横流时代里的愤怒和焦虑,以及由此滋生的堕落个体!塞林格借霍尔顿自身的堕落,或者说大众眼中的精神失常、另类,来揭示和反映社会现实的道德堕落。对什么都漫不经心、愤世嫉俗,胆小又骄傲,16岁的霍尔顿让叛逆与个性青年的形象跃然纸上。小小的年纪,俨然洞察一切世俗丑陋,了然无牵挂,却又分明有着最纯真的梦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着千千万万个只顾着游戏而忽略危险的小孩子们!故其表层的堕落之下蕴含着深层的反堕落精神。
19.纪念卡夫卡逝世95周年文章小感
很多年前,就是没有看懂《城堡》在写什么。现在想来,自我感觉既不像有些作家或评论家说的在写对爱情的求而不得,又不像另外一些人说的写对理想的追逐寻觅。现在回想,更多的感觉,是通过一种若即若离,可望不可即的追逐,来表达一种寻求认同路上的孤独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