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为什么说“闯王来了不纳粮”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答:明朝由于统治者骄奢淫逸、荒淫无度,朝廷贪腐横行,横征暴敛,盘剥人民,西北发生灾害,官府不管不顾,任由人民自生自灭。“闯王”李自成带领广大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奋起反抗,废除各种苛捐杂税,向人民承诺“不纳粮”,不用向农民军交税,因此深得民心,一呼百应。在他的领导下,农民军推翻了腐朽黑暗的封建王朝,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这样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不用思考,一句一句都深深印在脑海里,尤其是好学生,高分全靠这么背!儿时从没怀疑过,感觉这就是宇宙真理,直接明了,黑白分明,可以用来衡量人世间的一切对与错。
长大后书读多了,却越来越糊涂,许多真理会突然变得极不靠谱,让人无所适从。后来才慢慢明白了一点点,正如有位高人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我们读的原来都是当代史,而不是历史! 真实的历史一定不会那样非黑即白,把历史人物照着条条纲纲,画画脸谱,划分划分同类项,归并归并好人、坏人就OK了。盖上教科书,或许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历史。不必说面目全非,不必说三观尽毁,只要静静地去品读和甄别足矣……
毕竟历史终究是人写的,而且胜利者居多。
二
事实上,明朝的整体税负并不高。出身低层的朱元璋由于饱受元末官府压迫,体会到农民不容易,建国时所制定的税赋极低,比如最主要的税赋——“田赋”才三十取一。哪怕到了明末困难时期,“田赋”最高也只是十取一。这一点,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一文中有很详尽的分析和论述,毋庸置疑。
既然税负如此之低,那明末为何还有这么多农民起义?这是因为西北连年闹大灾,很多人饿死,朝廷无力赈灾,因为没钱!
穷人走投无路,只好造反,造反也并非真的想要打倒官府、推翻政权,而只是想图口饭吃。所以反着反着,只要官府一抛橄榄枝,农民军几乎都立马投降。
因此,经常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投降的兴高采烈,受降的焦虑不安。前者因为有饭吃而开心,后者因为没钱安抚而烦恼。安抚不好,农民军一反再反,说到底就是因为没钱!
辽东抵御清军,靠的也是钱!他们是野蛮民族,可以烧杀掠夺,没钱就去抢,做的是没本的生意;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仁义道德,没钱只能凑。因此,打仗花的一分一厘,都要从百姓身上来。抗清多年,明朝为何如此被动,主要也是因为没钱!
总而言之,没钱赈灾,没钱安抚,没钱备战,明朝看起来就是给“穷”死的!如果够高,崇祯估计连裤子都愿意当出去。
三
这怎么可能?崇祯再穷,难道会比太祖起兵时还穷?花费再多,难道会比永乐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还多?烧钱再狠,难道会比万历三大征烧得更狠?
根据明朝的军队建制,正规军也就三十万左右,对于一个人口一两亿的国家,这样的军力配置算是相当少!看看春秋战国时期芝麻大小的国家,动不动就发动几十万人的战争,一打就打好几年,也没被穷死,而堂堂的大明王朝,就因为几年灾害,几场战争,就活活给“穷”死了? 这又是为什么?
四
诡异的是,明朝根本不穷!
经过两三百年的休养生息,明末经济已经很繁荣,特别东南、江浙一带,民间非常富有,手工、商贸、纺织等工商业非常发达,连我们的教科书都承认,说这是“资本主义萌芽”,比唐宋还牛。
虽说《金瓶梅》的写作背景是北宋末年,但实际上却是晚明时期的真实写照。看看武大郎,仅靠卖烧饼,能娶漂亮老婆,还能在京城二环内买幢两层小别墅。放在现在,那就是真土豪!如此身家,不知会有多少美女想去打听武先生是哪个高大上公司的CEO?一个卖烧饼的尚能如此,更不用说西门大官人及其狐朋狗友,看看他们的生活方式,估计连当今的大款都羡慕不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良好的经济环境,怎么可能有如此繁荣的商业、奢华的生活?如果说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说明晚明真正做到了藏富于民。
民间既然如此富足,朝廷为何会没钱?这是因为明朝的“纳粮”制度,也就是财税制度出了大问题。这一课题水太深,有不少专业论述,这里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简单做一介绍:
一、“重农抑商”导致收税出现严重方向性问题。 在传统农业社会里,认为农业生产粮食,解决温饱,创造价值,是国之根本,因此受到朝廷的重视和鼓励。而商业只是物物交换,靠投机取巧赚取高额利润,并没有创造价值,因此受到朝廷的排挤,甚至打压。 这样的思维方式导致了收税误导:农业重要,所以课税多,成了主要税种;商业无关紧要,所以课税少,官府听之任之,有些时候甚至连税都懒得收。
朝廷总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只有自己关注的产业才能得以良好的发展,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往往朝廷干预越少,放任自由,经济反而能发展得更好。晚明就是这种情况,特别是嘉靖、万历两爷孙皇帝,只顾着自己修道成仙,上朝都免了,朝政处于半瘫痪状态,于是,民众空前自由,商业空前自主,结果,经济空前繁荣。其实根本不用担心,离开了政府监管,市场就会乱,因为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 到了明末,民间很富有,朝廷却穷得叮当响。好比今天,我们不去向企业收税,不去向商家收税,不收海关税,不收增殖税,不收营业税,只向农民收农业税,向工人收个人所得税…… 结果会如何,可想而知,明末差不多就是这样!
二、不是没钱,而是没银子!
没钱不就是没银子吗?不是,没钱和没银子其实是两码事!
在商品流通中,需要货币来作为交换媒介。选择什么样的物品来作为货币,费尽了周折。选过贝壳,选过羽毛,选过石头,直到金银的出现。 “金银天然是货币”,由于金、银、铜等重金属具有稀缺、易保存和方便携带等天然优势,渐渐成了各国的硬通货,尤其白银。但我国白银产量极少,因此,明朝之前都是以铜作为主要货币,但铜钱价值低,不易携带。明朝中后期,由于从美洲大量进口白银,白银才成为主要货币。
万历之前,明朝收税都是以实物征收,存在着良莠不齐、不易保存、难于兑现等种种弊端。后来张居正改革,采用“一条鞭法”,即统一折成白银收税,这样一来,减少了诸多中间环节,而且不易浪费,几年下来,国库充实盈余。之后,白银的地位尤为突出,不可替代。
时间一久,问题来了。
由于经济发展,社会财富越积越多,流通的商品总值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更多的白银来充当货币媒介。然而,一方面自产的白银微不足道,主要依赖进口,但由于海禁,进口少了;另一方面,白银作为财富象征,被有钱人大量收藏,有些被做成工艺品。
这样一来,经济发展,商品越多,需要的白银也越多,而市面上的白银却越来越少。因此,白银大量紧缺,这就是通货紧缩。然而,朝廷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折合银子统一收税征饷,这必然会导致到处找不到银子,困难重重。 或许你会说,没有白银,可以用别的替代品,比如纸钞。南宋就开始有纸钞,明初也试过,但都因为政府不懂得如何控制发行合适的数量,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就再也不敢用了。
所以说,明末不是没钱,而是有财无银,给憋死了!
三、养不起的宗室。 打下江山后,朱元璋想着朱家十几代人辛辛苦苦,也该享享福了,便规定宗藩不授职任事,世代享受国家提供的禄米。说白了,就是不干活给饭吃。开始藩王还有事干,甚至有自己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政变后,担心别的藩王像他那样叛变,就削藩把兵权夺了,划了个圈把藩王一个个豢养起来,规定藩王不能参与政治,啥事也不能干,哪也不许去,只能老老实实在指定区域里呆着。
这些宗室子孙整天在家闲着没事干,你看我,我看你,唯一娱乐就是比赛生孩子。结果繁衍的速度相当惊人,朱元璋有24个儿子,到了明末,他的男性后裔居然接近10万。 10万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宗室,都有一大家子让官府养着,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笔费用!估计没钱的崇祯一签发宗室的开支,心里头就在埋怨他的老祖宗为何不实行计划生育。
四、低下的行政效率。
明朝的行政设置有两个特点:一是人员特别少;二是工资特别低。 明朝整个中央机关才一千多人,还没有现在一个部门的人多,地方各级政府官员也少得可怜,每个县官府的工作人员也才二三十个人,全国加起来吃皇粮的也就几万人。另外,明朝官员的工资之低难于想像,比如海瑞,凭工资养家,为了给他母亲庆祝七十大寿,狠下心买了块猪肉,竟然成了奇闻,传遍大江南北,说海瑞买肉了!可见他生活艰难、拮据到什么程度。
人少工资低,好处是行政运作成本非常低,但从国家的层面综合考量,代价很沉重: 1、收税效率低下:一个县二三十人要负责司法、治安、行政、收税等等那么多事,效率不低才怪。因此,税收征缴率一直很低,国库进帐少。 2、逼得各级官员贪腐:整个明朝活在真空的,估计只有海瑞一个,其他官员都要养家糊口。公家的活干不完,还得请人(吏、师爷)帮忙,这笔钱也得自己掏腰包,不贪腐怎么活?于是,折色火耗、淋尖踢斛等欺压百姓的潜规则应运而生,最后政府不得不默许。这显然对国家财政无益有损,况且广积民怨,虽与中央政府无直接关系,但黑锅不得不背。
五、不讲策略的加饷。 没钱的崇祯急红了眼,到处找人要钱。皇亲国戚,王公贵族,很多人都被他张过口,伸过手。可是,大家都很坚守,先是哭死哭活诉苦说没钱,真的没钱。实在过意不去,才象征性挤出一点点。明亡后被李自成抄家,却都有大把大把的银子。因此,很多人痛骂这些人自私自利,为富不仁,活该! 其实,不给钱固然是因为心疼,不想给!更是因为害怕,不敢给!给多了,以崇祯的性格,说不定没过秋天就过来关关心,算算帐,你工资这么低,巨额财产从何而来?
跟当官的要钱要不到,崇祯只好厚着脸皮向老百姓要,于是,明末便有了臭名昭著的三饷:辽饷、剿饷和练饷,三饷总额居然比全国一年的田赋还高。
本来国家危急,国库没钱,加加饷也无可厚非,可是,分摊出现了问题,崇祯听从杨嗣昌的建议,均摊!这样一来,富庶地区还好,穷困地区就开始新的民变,更多的穷人起来造反,又得花钱剿匪,没钱又得加饷,一加饷闹得更凶……于是,明末就这样陷入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中! 所以,黄道周、孙传庭等人认为加饷剿匪如同饮鸩止渴,强烈反对,可崇祯不听。文官集团的反对,有观点认为他们只是考虑到自身利益,代表士绅集团表达意愿而已。不排除有这情况,但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受儒家教育,认为收税是与民争利,加税有如强行抢劫。因此,政策一有漏洞,便抓住不放,大肆攻击,破坏性有余,建设性不足。
六、不纳粮的后果。
靠打着“不纳粮”旗帜,李自成推翻了明朝。可是,维持庞大的军队和基本的行政运作,都要花大把大把的银子,既然不纳粮,钱从何而来?
很简单,打土豪,分田地,抢他们的财产用作军费,抢走他们的女人奖给将士。当土匪时这么做,可以理解,毕竟生存第一;后来在西安称帝,攻下北京城还这么做,那就太下作了,皇帝的命却长着一颗土匪的心,何以服人?
谁知龙椅还没坐热,就纵容底下胡作非为,把皇亲国戚、王公贵族、各级官员一个个抓起来拷打、抄家,弄得怨声载道! 抢走的女人中有一个叫陈圆圆的,据说在她老公眼里,整个大明的江山还不如陈圆圆一个人!她老公叫吴三桂,这时正在为大明镇守山海关,本来已经谈好条件要归顺李自成,得知陈圆圆被抢,“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兵入关。之后,李自成就悲剧了。 42天,龙椅还没有坐热,李自成就不得不落荒而逃,走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纳粮”让李自成得天下,也让李自成失天下。
五
前面说了,由于明朝的财税制度,再加上通货紧缩,没有银子,崇祯筹钱筹得很狼狈,全无章法,弄的钱少,还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后患无穷。如果穿越回明末,让你坐上崇祯皇帝的位置,你会有什么办法能弄到钱?
不妨试试以下做法:
一、做秀:以身作则,布告天下,公示皇帝自己还有多少私房钱(内库),并列出计划,裁减支出,省吃俭用。扣除基本生活费后,将所剩私房钱全部上缴国库,以充军饷。具体做法可效仿中日甲午战争前的日本明治天皇,为了省钱,一天只吃一顿饭。 崇祯虽然也很节俭,穿破衣服,变卖家当和老婆首饰,可惜不会做秀。公开表率很重要,可以激励民心,树威朝廷。关键是面上的一定要做足,得让人信以为真,至于暗地里如何操作,那还是皇帝自己说的算,该怎么着还得怎么着。
二、借钱:直接“要”过于简单粗鲁,没有任何好处,谁愿意白白把钱打水漂?那还不如抢,效果自然不好。“借”就不同了,有借有还,好歹能给债主一点期待。借时别忘说些冠冕堂皇的话,比如等老子有钱了,加倍返还之类的,反正,先把钱骗到手再说。
当然,别指望能借到多少。不过别急,这只先给个“礼”而已,“兵”还在后面!
三、反腐:先让官员申报、公示财产,接着抓几只大老虎,连同虎崽、走狗一锅端,没收他们的财产充公。明朝几乎无官不贪,随便抓一个都可以当作反面典型继续深挖,好好杀几只鸡给猴看看。
同时,宣传造势,博取民心,将反腐进行到底,给各级官员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之前那些有钱不愿意借的官老爷们,这时必定如坐针毡。识相点的,自然知道该出出血,破财消灾。
四、认缴:设个时限,让官员主动上缴赃款。积极主动的,网开一面,不予处罚,必要时还可以调个更实惠的位置,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消极被动的,挖地三尺,严厉打击,绝不手软,真不行还可以搞株连,让他的亲戚朋友跟他一起遭殃,见识见识一下朝廷的厉害。
不过,凡事要有个度,差不多就好,千万不要弄得人人自危,否则便会失去士绅阶层的支持,失去根基,政权会更加不稳。
五、强借:找一找江南一带的大户人家,最好像马云那样的,强借!敢不给,今天让工商去查查淘宝商城有没有卖假货,明天让税务去看看有没有偷税漏税,后天让审计去查查有没有做假帐。还敢不给,那就请他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反复观看明初的宣传教育片《沈万山》。
权力至上的体制之下,有钱算什么?可以断定,商人一定远比政客识大体、明事理。从这里要钱,商机无限,潜力无限!
六、卖官:就明末而言,前五个措施要凑足军饷应该没问题了。如果是非常时期,还可以采用非常办法——卖官!清末李鸿章就这么搞的“海防捐”,效果很好,筹的钱能建一支海军,还有余额挪给老佛爷修建颐和园。
卖官也要讲究公平公正,童叟无欺。不过,最好卖些闲职,比如委员和代表,有钱人未必会做事,他们要的只是荣誉和地位,花这种钱他们觉得值!
当然,以上办法只适用于短期筹钱,要长期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必须进行改革开放。改革财政制度,合理收取商业税,解除海禁,促进对外贸易,增加关税。 以上六个弄钱的步骤,先后次序很重要!越是一些非常规动作越管用,不过,风险也越大。所以,关键要把度掌握好,否则,可能会直接影响政局的稳定。不过,话说回来,最差的结果同样也是亡国,既然如此,就没什么不可为。
可惜,除了赤裸裸地伸手要钱,崇祯一点办法都没有!当然,他那么有个性,那么在乎面子,即使知道这些办法也未必会去做,毕竟,有所为,有所不为吧!
如何让穷死的明朝不灭亡?——给崇祯支支招 如何让穷死的明朝不灭亡?——给崇祯支支招 如何让穷死的明朝不灭亡?——给崇祯支支招 如何让穷死的明朝不灭亡?——给崇祯支支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