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
追忆李小龙

追忆李小龙

作者: 青蛙王子big | 来源:发表于2018-07-30 10:22 被阅读6次
追忆李小龙 追忆李小龙

 

李小龙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他的名字和精神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客居李小龙故乡的我,脑海中时常呈现出他那熠熠生辉的伟大硬汉形象。李小龙传奇的一生,也经常被一些名家高手所撰写和颂扬,作为小辈的我,虽然文笔水平有限,但本着对李小龙的热爱,也情不自禁地要为他写点什么,以寄心中对他深深的追忆和念想。

李小龙乳名细凤,学名李振藩,祖籍在顺德均安上村。关于他为何改名李小龙,说法众多,我认为其中有两种说法比较靠谱。一是他生于1940年11月27日,因当年为龙年,而且他出生在辰时(龙时),故改名为李小龙。一是李振藩于1950年参与电影《细路祥》的拍摄,他在该片中饰演细路祥,他精彩逼真的表演,展露出了他的表演天分。此后,有人提出,“李振藩”这个名字不太适合于电影圈,建议用“小海泉”或“新海泉”什么的,以示其为粤剧名伶李海泉之子。但李海泉考虑到这样的艺名会影响振藩今后的发展,便一直未能确定。后来,有“鬼才”之称的漫画家、剧作家袁步云,在香港九龙油麻地戏院街散步时,听到一个小贩叫卖道:“快看,快看,大龙生小龙!看一看,大开眼界,看过后,行运一条龙!”当即灵感突发:对,李海泉是大龙,他儿子是小龙!然后,建议李振藩改艺名为李小龙。

李小龙作为著名的武打演员,靠的是对国术执著追求,化为神奇征服西洋拳、东洋拳、泰拳而名震环宇。

李小龙才高命簿,英年早逝。1973年,昏迷于一位艳星(丁佩) 寓所, 午夜才由同行送往伊利莎白医院,因施救不及时和药物引起过敏性脑水肿, 溘然长逝, 时年33岁。20年后,国际咏春拳友成群结队不远千里光临均安上村李小龙祖居,为的是思念这位武打明星。有年夏天,一位外国朋友来到李小龙故乡,人们己入梦乡。朋友要求看看这间小屋,管理员打开柴门,朋友见到李小龙画像,虔诚礼拜,泣不成声,几经劝解方休,一步一回头舍不得离开。

李小龙是随父母在港澳粤剧演出生涯中长大的,学戏打武练功被叶问收为徒弟。叶问武功造诣高深,武德人皆传诵。开设武林教馆,培育中国精神,宗旨重德重礼。李小龙艺成贯穿武宗。然而,他生活在香港美国西方文化氛围空间(李小龙成年后实际生活在中国很短,包括在香港,1945年抗战胜利均安镇盖起锦文舞台,香港名生名旦罗家權、芳艳芬回乡演出《肉山藏妲己》、《龙虎渡姜公》,李小龙父母是戏班名丑、二花,随团回乡做大戏。李小龙才得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返故乡,在均安上村留下人生痕迹。那时他不叫小龙,村中老人亲切地称他为藩仔(李小龙乳名:李振藩)。

做大戏闲暇时,其父李海泉在上村大澳埗头,亲自教藩仔打太极,翻跟斗,一招一式,严格把玩,吸引着上村豸浦数百民众站在木桥上观看。

李小龙受西方文化拳击搏斗、牛仔冲浪的影响,这位中国青年时刻不忘国人。终于有次在三藩市目睹流氓阿飞调戏中国女同胞,义愤填膺,赤手空拳把持刀流氓打翻在地,解救受辱的女同胞。没有想到从此威名大振。求艺者众,聪明的小龙从叶问师傅传授的武技中研生出双节棍和截拳道,令东洋武道所惊呀。

李小龙性格坚强是随父母闯荡江湖中练就的。在香港读小学时,他好打抱不平,老师曾给他写下街头小霸王、问题学生的“评语”, 母亲为此头痛害病,父亲看重他坚强性格。当时中国人被洋人戏谑为“东亚病夫”,有志之士如曾纪泽等“始信崑仑别有山,大声疾呼“中国醒来”,把中国比喻为睡醒的雄狮。雄狮醒来,当震环宇。雄狮,成为国人追求富强的比喻。武林人士创作出“狮子出山”节目呐喊助威。国情、民情同时激昂,气氛浓厚,对成长中的李小龙不无影响。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故人仙逝25年后,美国《时代》杂志仍把李小龙评为20世纪“英雄与偶像”,让人深切感到文化没有国界!

为中华武术发扬光大的武林中人可谓不少:吕四娘、方世玉、洪熙官、黄飞鸿、叶问……都有出生入死可歌可泣的故事,但都没有造成李小龙式的震撼。为什么?我认为是李小龙生在伟大时代,中华武术在伟大时代走向世界!

应该说,李小龙之成名,离不开香港影业两大流派——武打片和言情片给影艺界相当肥沃土壤。听均安文学协会前会长胡亮松老先生介绍,他上世纪50年代在广州一家美术社工作期间,与香港导演罗志雄的儿子罗基石一起玩“街上足球”,闻罗志雄说过顺德人在香港艺坛,生活之艰辛现在人难以想象。小龙若无小霸气,很难立足演艺圈,由此可见:此乃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发人深思!

李小龙首先成名于武打片场,从寂寂无名的替身演员到次角色和主角,经历非常艰苦。1958年前,参与言情片、伦理片居多,如《爱》、《儿女债》、《守得云开见月明》,新马拍劝世戏《赌仔自叹》后,小龙也参演劝世《诈癞纳福》。登上新台阶可从参演名著《雷雨》起,拜叶问为师习武之后,1962在唐人街《振藩国术馆》公开教授振藩拳法后,到1964年自创截拳道。凭咏春拳敲开好莱坞之门,结束一家人游移洛杉矶、西雅图状态。

1964年在国际空手道锦标赛上,李小龙打出名气,之后又在武打片《唐山大兄》、《精武门》、《虎争虎》征服西方电影观众。《唐山大兄》创香港开埠票房之最。从此,中国武术屡受挑战。

武术文化不同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常常在交流中寻求发展。武术也有“切磋”,其争强斗胜的内涵配上紧张刺激的字眼——争霸。就算文明争霸,也不时暴露出你死我活的残酷事实。中华武术让外国人折服又有所不服。泰国拳王和日本武道士成为最具冲刺的挑战者。日本功夫源于中国,结合空手道打出强悍凶狠性。泰拳诡秘多端,险诈异常。中国功夫重礼重德。中国功夫至今尚未遇到真正对手。日本武道士很耐不住,屡向中国武林下战书。泰国拳王不甘寂寞,摩拳擦掌挑战中国散打王。

中国武林回应:敢来打掉你的门牙。这是句开玩笑“不敬的话”。中国武术重礼重德,到时会“点到即止”。“挑战”也罢,“下战书”也罢,擂台争霸意味着中国功夫跨步世界武坛,我想这正是李小龙精神新的延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忆李小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bx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