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去铜川路小学做讲座,郭振虎校长在主持讲座时说过一句话,我一直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他说,人生就是你走过的路,遇到的人,读过的书。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行路基本上构成了人的一生。徐霞客游遍天下,走在“行路”的那一端。众多文人博览群书,行走在“读书”的另一端。一个人即便高寿,事事想去经验体验那是不可能的。同样,在资讯铺天盖地的今天,学富五车、汗牛充栋相对于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估计也就是沧海一粟。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能跨越自己人生经验的几乎没有。补齐人生体验的短板的唯一途径就是阅读(现代社会有了电影、电视、短视频和音频)。有那么几种职业,他们在过自己的一生的同时,却因为职业的特殊性,让他们能走进别人的人生。演员算得上是一个代表,当一个演员全身心地去演一个角色的时候,他就是活戏中的那个“他”。所以有人说,陈晓旭活成了“林黛玉”,进了戏却无法自拔。据说,有些演员为了演好一个角色,经常去体验生活,就为了能演好。我老想,如果一个演员代入感太强,会不会中招?比方说,戏中角色得了抑郁症,演员自己会不会郁闷好久?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63144/57a58a24ea27e0dc.jpg)
咨询师是一定要有代入感的,用专业术语来表达,那就是共情。所以,关心我们咨询师的朋友经常会问,你们接触负面情绪的人,自己会不会跟着难受?当我们共情的时候,那是肯定的。就像苏芮的一首歌唱的:“因为爱着你的爱……悲伤着你的悲伤……”不过,咨询师又不能一味地沉浸在来访者的故事中,他还必须跳出咨询师和来访者,犹如一个天使去观察二者的互动,这也是咨询师必须有的专业训练。
我以为咨询师是一个听故事的人,当每一个来访者将自己和盘托出的时候,咨询师就相当于走入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个时候的咨询师有了一段新的人生体验,因为故事的极端性和多样性,咨询师的心就变得越来越柔软,因为它要承载太多太多的可能性。
听说,有些作家为了积累素材,也需要去体验生活。也听说,六六为了《安家》这个剧本还真跑到房产中介去体验生活。站在这个角度看,咨询师是不缺素材的,只是出于职业伦理,写实性的东西是不能写的。有时候我就看看毕淑敏(毕老师也是一名咨询师)的书,看她如何在作家和咨询师两种角色中切换。欧文亚龙也是一位擅长写心理治疗小说的心理学大师,他还是斯坦福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可惜,这样的心理师太少了,因为老百姓不爱听艰涩的理论,他们就爱听故事。故事里有你、有我、有他,心动就有可能跟着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