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OOC,有了明确的定义才有利于我们后续的讨论:
Out Of Character,简称OOC,网络流行语、ACGN用语,意为“不符合个性,预料不及”,常出现在角色扮演和同人文学中。OOC指某同人作品创作过程中,角色做出了不符合原著作品设定的行为举止,使其做出原角色不可能做出的行为。
——百度百科
其实根据定义,我们可以看出,OOC这一词并不适合用于原作之中,毕竟要是原作都Out Of了,哪还有Character呢
好,这个基本上没有争议,那么我们看一看定义中的这句话“角色做出了不符合原著作品设定的行为举止,使其做出原角色不可能做出的行为”,这句话的主观色彩太浓厚了,也就是这一点导致了OOC这个词现在有被滥用之嫌,毕竟在之前的文章中,跟大家分析过,同一部作品,每个人的观点可能都不一样,作品中的人物被每个读者具象化后的皮套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谈何“符合原著作品的设定”呢?每个人对于原著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凭什么就盖棺定论有些人的想法就符合原著,有些人的想法就是OOC呢?
或者换句话说,严格按照定义来看,所有的二创都是OOC!(又一暴论)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作者笔下的角色在面临众多选择时,只要选择了其中一个,那么其他的都是没有被选择的,也就是说剩下的在原作中都是不会发生的,即原角色不可能做出的行为。因此,只有原作不会OOC。
那为什么有人会说原作OOC呢?或者说原作者吃书呢?
首先,提出这个说法就默认提出者已经把这部作品分成了不止一个部分,这个部分的角色跟上一部分的角色性格上可能有些不同,或者做出了与上一部分的角色不同的选择。
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太可取,一旦把作品分成不同的部分来看,在进行分析时就难免会将原文中同一个人当作不同的人来分析,而在这两部分中,同一个人经历的事情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很难通过不同的事物推演出同样的人格,这也就是为什么为说原著OOC,其实就是可能大家没有考虑人物的成长,认位人物就是一成不变的,或者错误估计了人物的成长速度,或快或慢,这就导致我们脑中的人物与原著中的人物产生了割裂,而这种割裂感就是有些人说的“OOC”
注意,这是的讨论是完全按照定义来的原教旨主义,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原著不会OOC。而且这里只做单体讨论,也就是只讨论原著,不讨论由其衍生的电影,电视剧,动漫番剧,游戏等。如果要讨论其衍生作品,也应当将其衍生作品看作是独立的单体作品,不要将原著和影视剧等一同讨论,因为其作者不同,思想当然不一样,当然会出现所说的OOC。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续作与原作是一个什么关系呢?
我的看法是,无论续作作者是否与原作相同,只要是官方的正统续作,就可以看作是同一部作品,只是上半部没有写完,而原作和续作产生的角色上的冲突应当认为是角色的“成长”,因为原作和续作往往不在一条时间线上,两条时间线之间发生的事情并未展现给我们,所以之后角色发生了一些性格上的转变我认为也是合乎常理的;
将原著改编为影视剧和给原作写续作,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改编是基于原作,也就是说有了一个“范本”,有偏差,那就是OOC,但是续作则不然,续作是在“创造”,是原著的一部分,也就不会OOC。
再次强调一下,这里的OOC全部都是基于定义的,但如果我们把OOC的解释放得宽泛一些,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OOC”经常是观众读者们对作品中没有合理的铺垫的形象变化的一种批评。用来形容作品内的演出脱离所扮演的角色,做出和世界观或者角色定位相脱离的言行,破坏角色扮演氛围的行为。俗称“出戏”。
——萌娘百科
萌娘百科对于OOC的解释并没有限制是同人二次创作,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这个解释来说,原作又是可以OOC的,举个例子,《红楼梦①》,如果用这个理论来解释的话,后四十回就有OOC的成分,比如那处饱受争议的“调包计”,就有人批评里面的五个主要人物全部OOC,按照这种解释来看,当然可以这么说。
这么来看,好像萌百的解释更合理?其实并不然
如果连原作都可以认为是OOC的话,那么什么是不OOC呢?就像我前面文章提到的,关于原著的讨论,一旦脱离原著就没有意义了,讨论的内容实际上已经发生改变了,这时候就会出现网上那种戏谑的说法:“你比XX还懂XX”,“XXX他就是写书的,他懂个屁的XX”。
归根结底,无论怎么说,OOC都是一个主观上的东西,每个人的标准也不一样,没有谁对谁错的说法,此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
①此处的《红楼梦》指的是“程本”,有关红楼后四十回一直是众说纷纭,笔者不甚了解,此处例子使用可能并非恰当,各位见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