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固伦公主”这四个字,要分成两个部分理解,其一为公主,其二为固伦。所谓公主,众所周知,即一朝天子所生之女,但最开始并不是清代惯用称呼,而是属于汉族政权多有。清太宗皇太极登基以后,将本族内许多古老落后的制度革故鼎新,效仿明朝,从这时起,也沿用了“公主”二字。至于固伦、和硕,则是满语,用以区分嫡与庶。可是逐渐地,皇帝女儿那么多,总有几位庶出赢得了父亲不亚于嫡出的喜爱,固伦之称不再局限于皇后之女,也就不稀奇了。
孝仪纯皇后,也是我们熟知的“令妃娘娘”,一共有2位公主,可是令人很意外,长女为固伦,次女却是和硕,这种区别对待放在一个人身上似乎更难以解释,那么下文就进行梳理,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首先,从时间入手:
魏氏的六个孩子中,首位出生的是皇七女,即固伦和静公主。在这个女孩以前,乾隆还有两女活到出嫁:富察的和敬,以及纯妃的和嘉,均要年长十岁以上,小七生在乾隆二十一年,此时弘历除她之外最小的女儿都已经十一岁了。人到中年(46岁),时隔很久再一次得到一软萌软萌的幼女,同时,其生母还是比较受宠的令妃(很遗憾,通过史料证明,令妃不是最得宠的),让和静身上的关爱更胜一筹。
不过,这还不是她能成固伦的决定性因素。
《清史稿》记载:
乾隆三十五年册封七公主为固伦和静公主。
恰恰也是在乾隆三十五年,皇帝命大学士傅恒为正使,持节册封令贵妃为皇贵妃。
在清代,皇贵妃位同副后,此时继后挥发那拉氏已经过世五年之久,故而令皇贵妃的存在实际上是取代了皇后之位统摄六宫。但是出于种种考虑,魏氏一生都没能步入中宫。
我们考察《大清会典》时,令皇贵妃的丧葬礼仪远远超出一般皇贵妃该享有,仪仗仅比皇后少了一位,同时,研究其遗物后也发现了只太后、皇后有资格用的东珠。种种迹象都表明:虽然乾隆没能在令妃生前将其扶正,但是属于皇后的权力、荣誉、待遇,还是尽可能的给予了一部分。这时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的长女享有固伦等级了。
习惯使然,清朝的公主们多是在出嫁时才被册封等级,一是追求一种仪式感:你看,出嫁,成家,成人,伴随一生的头衔终于能定格;二是额驸地位不同,要适时调整公主的待遇。
小七还挺走运的,她的未婚夫几乎占尽优势:拉旺多尔济少年成名,年仅2岁时就因为机灵被乾隆选中指婚,3岁更是被人从蒙古千里迢迢接到北京,十岁皇帝赏赐其当铺,由内务府专业大会计管理。
更重要的,拉旺多尔济是乾隆手里的杠杆,利用他翘起了蒙古喀尔喀多年隐患。
额驸在北京长到十多岁,皇帝亲自主持,将原本属于其兄的继承权转移过来,立拉旺多尔济为世子。不久以后,额驸的兄弟们分家产,皇帝又插手为未来女婿争得了绝大部分。就这样,清朝最重视的蒙古部落之一被乾隆换上了“自己人”。
故,公主为何成固伦?一是父亲喜爱,一是母亲尊贵,一是额驸重要。
令皇贵妃的次女就没有如此走运了。
和硕和恪公主生下来时,排行老九,上面已经有了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彼时乾隆48岁,可想而知,相比之下,并没有“第一子”那样的惊喜。
乾隆三十六年,小九被指婚给乌雅氏札兰泰,虽然也出自名门(雍正生母乌雅氏的族孙,不是直系),但到底没有如同拉旺多尔济世子一般的战略意义。更何况,“和恪”总能让人想到“恪尽职守”…似乎这也是父亲对女儿的希望。
更甚者,令皇贵妃总还不是皇后,虽然给她种种逾制的待遇,可如果把两个女儿都封固伦,还是有些过分的,那无异于对外宣布“我要立后了”,十全老人弘历并不喜欢做“放肆”的事。
后记:
本人微信公众号:青简拂尘,欢迎关注
本文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大清会典》
本文图片来源《延禧攻略》
有点奇怪,嘉庆登基后令妃也被追封皇后了,可是和恪公主依然没成固伦,似乎还有其他考虑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