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个女英雄吗?很多人会给予肯定的回答,至少在我学生时代时是受到这样的教育。可是细细分析文本,作者的初衷绝对不是将她塑造为一个女英雄形象。
课文对花木兰是“女英雄”的佐证不多。写她征战生活的只有三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征途生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战场生活;“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提到木兰战功。而战争的惨烈、卓著的功勋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十分简略。
课文中详写的片段,值得玩味。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整段都是写木兰听说征兵后的叹息忧愁,有她详细的心理活动。木兰“从此替爷征”并不是想要去战场上建功立业,而是因为“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并且“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体恤父亲的艰难,所以选择代父出征,我们读到她的温良、孝顺,也读到他的豪气。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战备一下就可以买齐,为何要东奔西走?这样的写法到底有何用意?木兰认真备战,精心准备,其背后隐藏着替父从军的赤子之心和真挚情怀。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对比和反复的修辞,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选择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凉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不闻”与“闻”的鲜明对照,深刻表现了坚定不移的从军志向,忠贞报国的精神。这两句诗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试想,离别家乡,前方是生死难料的战场,后方是令人牵挂的爹娘。此去一别,生死渺茫;故园之恋,难舍难分,令人寸断肝肠。木兰一步三回头,十里一徘徊。表面上是诗句是反复,内心却是写离别故乡奔赴战场时的复杂心绪。有情难以割舍,可是有义必须担当,侠骨柔情尽展纸上,这就是花木兰。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一段写战后归乡的场景,全家人的动作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亲情的温暖,充溢着浓浓的团圆之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个互文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出木兰阔别故乡十年(虚写)后回家的复杂心绪。这个浓缩了她童年青年时期多少回忆和留恋的地方,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她东瞧瞧,西看看,里里外外看个遍,仔细品味,仔细回想。这时,一个真情朴实,充满童真,热爱生活的女儿形象跃然纸上。
洗去征尘,忘却劳顿;褪去武装,换上红妆;精心打扮,回归女儿模样。一个爱美、柔情、美丽的普通女子形象,活脱脱立在眼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要为我们展示一个女英雄形象。花木兰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普通女子。或许,这也才是花木兰的真面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