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如何沉浮起落,如何风云变幻。今天,笔者将带你穿越亘古的时空,一路追忆藏在峡谷深处的双虹桥的绝代风华,揭开她神秘的面纱,静静品味她岁月的荣光,走近她的如画世界。
雨后,沿着怒江西岸六曼公路向北蜿蜒前行,来到了峡谷深处的怒江双虹桥。沿着有深深车轮印的山间小路倾斜而下,参天大树高耸不见其端,阳光直射着绿意盎然的矮灌木丛,像极了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只是正值夏天,少了昏鸦、古道、西风和瘦马。行至路尽头,一座青瓦灰砖的古建筑呈现在我们面前,和陆游《秋日杂咏》里写的一样:久雨初睛喜欲迷,昂鞋踏遍舍东西。忽然来到柳桥下,露湿蓼花红一溪。这个谜样的地方,终于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说是古建筑,更像一道大门和遮风挡雨的驿站。此路是我开,此桥是我造,要想此桥过,留下买路财。据说,以前过往的客商要过桥,是要交“过路费”的。大门斑驳的墙灰已剥落,窥见了久远的岁月:据查资料,双虹桥原为潞江渡,始建于汉代,是南方丝绸之路经过怒江的主要通道之一,至今已有22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昌知府陈孝升筑铁索吊桥,凭借江中巨石堆砌为两孔遥望如双虹,也因从远处望去就像两道彩虹悬挂在怒江之上,故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双虹桥。正所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此刻,怒江就在我们脚下。江如其名,因正值汛期,雨水较多,浑浊的江水怒放着,使劲地撞击着江中所谓的“石壶”,盘旋成巨大的涟漪,来回激荡,有种来到黄河边上的既视感,虽无惊涛拍岸,也是滔滔之江。走上横跨于怒江之上的双虹桥,心情揣揣不安,放佛自己的双脚不只踏上了桥,而是踏上了一段尘封的岁月。据了解,自史迪威公路建成之后,双虹桥完成了它特殊的使命。200多年间,它经历过两次火山爆发,曾经被兵士焚毁,士绅重建,远征军拆桥以守,又重建,仍屹立不倒、横跨在汹涌奔腾的怒江之上。走在桥上,迈出一步,桥就会摇三下,俗称“一步三摇”。胆小的我,吓得抓住桥边的扶手链,桥链特有的触感吸引着我细细观察:粗大的桥链一环扣一环,衔接流畅,无焊接无疤痕,一气呵成;桥墩墙上刻虹桥砖”的字样,在阳光下奕奕生辉,我们惊叹古代巧夺天工的精湛工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这座双虹桥一样,风雨共患,历久弥新。如今的双虹桥锈迹斑斑,我想象着它昔日的辉煌、繁华和荣光,仿佛时空穿梭,我不再戴着眼镜穿着白T蓝裙,而是梳着坠马髻的汉代女子,站在双虹桥边,留仙裙随风飘飘,望着成都的蜀布、筇竹仗纷至沓来,云南各地的盐巴、丝绸汇聚于此,行人如织,车水马龙,马帮翻越高黎贡山,到达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遥远的国度。
原路返回时,一阵摩托车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我们回头一看,一个帅气的傣族小伙子,轻车熟路骑着摩托车,从双虹桥那头风驰电掣驶过来,双虹桥随着驶过的摩托车又一次“一步三摇”。经过我们身边时,才看清车上载着的是两篮红彤彤的荔枝。小伙子满头大汗,满脸绯红羞涩地冲我们笑了笑,最后消失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风一般的男子,留下一路荔枝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