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妈妈们,育儿过程中什么时候最烦最崩溃最无助?
答案多半是孩子吵闹不休的时候。
孩子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比如“马上要吃饭了,宝宝却要吃糖吃饼干”,“家里已经有了一堆这个玩具了,出来看见了还是要买”,遇到这类情况,家长当然会拒绝,那么宝宝要求得不到满足,有了情绪,很自然会哭、会闹、甚至会在地上打滚,因为他们还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当大人遇到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时候,会是什么表现?讲道理,哄,骗,转移注意力,两分钟,五分钟,大人忍不住开始使用武力了,发飙了,如果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自己简直要崩溃了。
这样看起来,家长们只比宝宝们好一点,好的这“一点”在于控制自己情绪的时间会比宝宝们长一点,因为顾及形象、社会礼仪的缘故,做出来的动作比起宝宝们在地上打滚好看一点。

说到情绪,我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觉察一下,当时你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导致你产生这种情绪?
自我情绪觉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的不满足、不开心、有压力,其实都来自于自己的情绪,何况是在育儿这么重大而艰辛的任务中呢。以后有时间可以写一篇《家长的情绪觉察》,但是今天咱不跑题,直接来点干货,谈一谈家长们在育儿过程中,如何帮助孩子们养成好习惯,从而减少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我先举一个自己的例子。
我的小女儿刚好2岁,她特别喜欢几块毛绒绒的小毛巾,按照佛洛依德的解释,当然就是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但这并不是“恋物癖”,而是一种安全基地的建设,比如她委屈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要吃被被!要吃被被!”(至于为什么把小毛巾叫成被被,那是另外一个故事,咱也不说了),这个时候小毛巾成为她求安慰的对象。也有的小朋友喜欢某一个小玩具,小公仔,或者某一个小枕头,类似的行为特征都是幼儿心理正常的表现。2岁左右的宝宝还处于“泛灵论”阶段,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所以会“对小树小花说拜拜”,“大石头你好,宝宝来了!”他们喜欢的物品,其实是他们的好朋友,他们乐于享受和自己朋友亲密的时光。随着宝宝们成长,日间游戏增多,以及人际关系、社交活动的开展,这些亲密的小物品会很自然地分离出去。在国外有许多类似的绘本,甚至会很贴心地提醒家长,在宝宝第一天进入幼儿园时,要把他迷恋的小物品收到书包里,这样会给他安全感。
当然幼儿的这种情况有别于某些成人“丝袜癖”等不健康心理,再者言之,即使是喜好某一个物品成癖,只要没有影响到别人、不影响身体健康,只要自己内心不焦虑,不紧张,从现在的心理学角度来说,从人本来说,也是要被尊重和接纳的。
我发现了女儿喜欢小毛巾,于是给自己立了两个原则,一,每天换洗,保持她用嘴吸吮的时候是干净的,二,在自己家里吃,一旦外出,就把小毛巾放家里。
第一条当然很容易做到,小毛巾手洗不费事儿,太阳光一晒消毒又杀菌。第二条,就考验我的耐心了。比如上个月的某一天,她要出去玩,我把她抱到推车上,说:“来,我们要出去玩啰,把被被放家里吧!”
按照往常她是很乐意的,但是随着“孩子第一逆反期”的到来,她开始要独立自主,开始按自我的意志行事,要求行为动作自主、行事自由,甚至反抗父母的控制,于是她说:“要带出去!要带出去!”
态度非常之坚决啊,令我刮目相看!
我一如往常地说 :“咱们要出去玩了,被被不能带出去,放家里吧,我们和被被说拜拜。”
她继续摇头,抓住小毛巾不放,我开始警觉,自己给自己支招了,说:“那咱们在家里吃,吃完了再出去玩好吗?”
她摇头,扭动全身开始哭,眼泪汪汪的,坚持“要带出去!”
孩子这么委屈,咱们要有同理心呀,要共情呀,于是我说:“噢,我的宝宝好委屈,是不是?”给她擦眼泪,哄着她。但是她不为所动,铁了心要带出去,继续抓紧被子哭。
我想了一下,先处理了自己的情绪,然后说:“宝宝要和被被分开了,感觉好委屈,想哭一会儿是吗,那咱们先哭,哭完了咱们再和被被说拜拜,好吗?”
我回到家里坐在沙发上拿了一本书,佯装着阅读,她坐在院子的推车里抓着小毛巾哭,我隔着玻璃门看她,她哭一阵也看我,慢慢止住了哭声,安静地吸吮着小毛巾。我走过去给她抹干眼泪,陪在旁边,看着她和自己的“小伙伴”亲密无间,过了一会儿,她把毛巾递给我,很愉快地说:“吃完啦!被被拜拜!”
我把小毛巾收回家里去,用很愉悦地声音回应她:“被被拜拜,我们要出去玩啰!”
女儿挥舞着小手来了一句:“Let 's go!" 情绪非常好。
这场心理大战前后持续了25分钟,过程有煎熬的部分,但从这一天开始,孩子再也没有提出过“要把被被带出去”的要求了。没有破坏孩子和小毛巾的感情,也没有破坏最初立下的规矩,同时也没有破坏我们的出玩计划,最重要的是,孩子养成了习惯。
畅销书《正面管教》会教给家长们很多正确的育儿方法,在我看来,许多方法都是共通的,很多心理学的理念也和这些育儿方法异曲同工。对于0至3岁的宝宝,习惯的养成确实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转折点上,家长稍稍多花一点心思,把科学的理念落实到某一件生活小事上,就可事半功倍、令自己日后轻松不少。
什么是科学的育儿理念?其中重要之一就是,从婴幼儿开始培养良好的习惯。大多数习惯孩子们都能自觉养成,比如饭前洗手、睡前冲凉、吃饭在桌上吃、垃圾丢到垃圾桶。

除此之外呢,有一些妈妈们因孩子而异设立的、对自己家庭而言很重要的习惯,或者是孩子们处于逆反期,要求的行为是不切实际的、不合理的,这个时候,妈妈们就会遇到阻力,怎么办?
一,不被动应付,知道这个习惯的养成会有一个过程,知道现在是所有幼儿都必然经过的逆反期,如同“青春期”、“更年期”一样,我们事先做好心理准备,提前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使关系和谐、像对待朋友那样平等地对待孩子,哪怕他是个幼儿。如果一个朋友坐在我们面前大哭,我们一定是先安慰,自然的,当孩子出现哭闹的时候,我们也先安慰他,和他共情。
二,一般来说,第一点都比较容易,第二点就比较考验妈妈们了。如题所示,“温柔的坚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放弃、不妥协,同时要温柔,让孩子明白,这个事情不能做,不代表妈妈不爱你,将这个理念贯彻下去,对孩子而言一生有益。
泛言之,“这个事情不能做,不代表我不爱你”,放在孩子成人后所有的关系中也适用,比如恋爱、比如学会拒绝、比如订立规矩。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但也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幼儿期是可塑性比较强的时候,好习惯的养成正是比这个时期开始,妈妈们用“温柔的坚持”,针对性地创造条件,帮助我们的宝宝发扬气质中积极的一面、改造消极的一面,既有助于亲子情感的交流,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品格习惯,何乐而不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