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笑有一朵云的形状
我立马就会被你所感染
在这个不停变
不停吵闹的世上
我们给对方安全感···
正如当下耳畔听到这首歌曲郑阳的《幸福感》 一样,
幸福的感受不需要多复杂的条件和借口,有时只需一个简单的微笑。
可是,不知从何时起,明明生活的物质条件更好了,可是幸福感却缺席了···哦,不对,更确切的说是躲起来了。被取而代之的是,标榜成功定义的金钱物欲。
前几天,在朋友圈里刷了一波#炫富摔#照片,还有人因为模仿拍照而上了腾讯新闻。当时看到这样的照片时,我的第一观感是很有创意,但也差点就被带沟里了,想着有时间自己在家也拍个试试。可是,过了两天静下心来,却没有那个兴趣了。细思极恐,难道我们的生活真的了无生趣到要靠炫富式的夸张拍照来表达自己的幸福感了吗?而且,往往这种快餐式的短暂幸福总是来不及咀嚼回味,就已经淘汰被另一个新的热点取代。
其实,幸福这件小事,从来不需要那样。它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丰富,可以很实在,也可以很诗意。重要的是,它对你而言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穆尼尔·纳素夫说过,“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每个年代的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在奋斗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幸福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拥有着不同的定义。或许是生活的安稳恬静,或许是物质上的安逸富足,或许是精神上的安慰和喜悦,或许是一丝细微的温暖和自由的洒脱···
幸福其实是人的一种美好心态,只有心态平和,心境好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幸福;
幸福其实是一种泛起柔光的回忆,是最亲最爱的人陪你度过的无忧快乐童年;
幸福其实是一种努力实现后的从容温馨,知道得到的太不容易才会倍加珍惜;
幸福其实是一点一滴的渗透锤炼,转个身,幸福说不定就在拐角处等你。
在我曾祖母的那个年代,幸福不过是温饱,安定。
那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生养四五个小孩是很普遍的。能够把几个孩子健康的拉扯大,有饭吃有活儿干就是知足了。有时候,能有一件自己的心爱之物就觉得是幸福了。
曾祖母有一个古朴淡雅的梳妆匣,虽然不是什么特别珍贵的古董,但她很爱惜。梳妆匣是那个年代每个出嫁的女子基本上都会有的一件嫁妆。记得小时候,我想知道那里面究竟都装着些什么,一大早就跑到曾祖母的房间看她梳头。记忆中里面放有一对金耳环,两对银镯子,一个带玉的银戒指,还有几个银簪发扣之类的,有时候我会乘着曾祖母不在的时候戴着玩。那个梳妆匣因为时间的关系红漆都有些剥落了,它的镂刻花纹也有被人戳过的痕迹,小抽屉的把手也掉了一片;我问过曾祖母为啥会弄坏了,她说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为了破四旧每家每户都有一些老旧古物要被毁上一点。心疼但也无奈。那时候我还很小,不知道什么是除四旧,只觉得好好的梳妆匣被刀子划成那样,多少有些可惜了。
这梳妆匣在曾祖母去了后就留给奶奶了,奶奶在我嫁人的时候就把它当礼物送给了我。有点像“传家宝”的意思了。我一直留着当做念想,时常回忆起慈爱的曾祖母。
我的爷爷参过军,还是个教书匠。爷爷在世的时候,曾说过一家人其乐融融,健康安稳就是最大的幸福。
爷爷离开已有六年了,但我时常会在梦里见到他。爷爷上过学,书读的好,还会写好看的毛笔字。20几岁的时候入伍当过兵,我见过曾祖母梳妆匣里爷爷年轻时穿军装的照片,英俊帅气。
退伍后的爷爷也像所有淳朴的农民一样地里耕作,盼望着地里的庄稼收成好,闲暇时躺在金灿灿的稻谷堆上哼着小曲儿歌唱社会主义生活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最大的幸福就是温饱和健康。
随着时代改革发展,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爷爷也因为有文化转而当了村里的小学老师,后来爷爷给自己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在那时候一辆自行车估计是农村家里头最贵的财物。小时候我最开心的就是爷爷骑着自行车载我到村头田埂边兜风,听他给我讲他当兵时候的事,记忆里爷爷依旧那么爽朗,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爸妈是改革开放的春风送来的一代人。吃过苦,也享受过甜,不骄不躁,任劳任怨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特质。对于淳朴的他们来说,过上好日子的标志就是能拥有一套自己的大房子。为了更好的生活质量而奋斗是他们的理想,也是属于我们这个家的幸福。感谢爸妈,让我们比起部分同龄人多了一分幸福感。
即使放眼到现在,每一对小年轻夫妻想要在城市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都还绕不开房子的问题。
不管是否愿意承认,物质财富目前仍是决定幸福程度的关键因素。解决了住房问题的,的确幸福感会比没有住房的高一些。
但是,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房子更多的是代表一种安全感,最基本的安全需求未得到满足,所以没有房产的居民幸福感水平偏低。但拥有多套房产的居民只有在社会公平维度上比拥有一套房产的居民满意度更高点,所以房产并不总是带来幸福,不是拥有更多套房子就代表有较多的幸福。
其实,生活质量最影响居民幸福感。也是我们这代人最想追求的,精神上的满足。
据18年广州的市民幸福感调查发现,接近1/2的受访居民认为自身的幸福感与生活质量最为密切,超过1/3的受访居民认为要提升幸福感,最需要从生活质量着手。而影响居民幸福感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依次是:生活质量(49.25%)、社会公平(28.60%)、个人发展(28.25%)和生态环境(28.10%)。
既然提升幸福感要从生活质量入手,那么我们生活中哪些小事可以成为我们着手的开始呢?
来一场旅行,听一次演唱会,搞一个烘焙室,学一回绘画or舞蹈···我觉得这些都成了我们这代人给生活增加乐趣,给未来多点不一样可能的助力。精神的慰藉和满足,以及价值感将会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
倘若未来我可以一边旅行一边用文字记录生活,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物质生活条件不再担忧后,剩下的就是追求精神的给养了。让自己的生命之花绽开不同的层次,拥有价值的人生。
“记得当年草绿深,日光岩上听潮音。近闻浪鼓声穿石,遥念澎湖泪沾襟。 旧馆无人琴可待,新风有韵海当吟。远峰摇曳霜涛外,今又登高满目寻。”
去年10月的鼓浪屿之行,仿佛给了我一次身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生活有了重新的思考和选择。
鼓浪屿让我迷恋的不仅仅是岛上古朴的民宅建筑,美味的特色小吃,热情的居民,还有给它注入灵魂的音乐文化。鼓浪屿的音乐传统,最初的渊源来自教会的赞美诗。独有的音乐文化底蕴,成就了鼓浪屿“琴岛”、“音乐之岛”的雅称。这里的一树一木,一花一草,这里的悠长曲径,小巷人家,似乎都缀满了音符与节奏,一如琴岛岸边终日拍荡的涛声,徐缓而绵延不息···
岛上还有个音乐厅,椭圆形的建筑掩映在高大的百年老榕树、老樟树中,花草相拥。岛上有着全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是华侨胡友义先生将自己收藏的70台钢琴运送回国,与原鼓浪屿区政府合作创建。这个钢琴博物馆里放着各种各样的钢琴,有自动钢琴,有转角钢琴···古朴的,现代的,高贵的,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静静地看着它们,仿佛能感受到每一架钢琴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让人久久注目不舍得离开。
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再来这个音乐小岛上住一阵子,清晨坐在庭院里看书,听虫鸣鸟叫;下午坐在钢琴旁轻轻敲动琴键;傍晚牵着老伴儿的手海边散步观日落;这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我是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文艺女青年,我在简书做自己。欢迎喜欢写作的你一起学习交流,感谢你的关注和点赞!--Lil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