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了【谈写作】专题的编委。审稿几天后发现,真是一言难尽。
上期我制作了「谈写作」第33期的周刊。
主编让我在专题里选6篇文章,加入周刊。第一周,我选不到合心意的文章,第二周,截止交稿日期,我还是选不到合心意的文章。
因为,专题里优质的内容太少。
可以看出主编独行的一些焦虑:
想推广谈写作专题、想扩大专题知名度、想让更多的人向谈写作专题投稿……
同时,主编也非常害怕谈写作专题没落。
于是,「谈写作」做了一些变更:降低门槛。
首先,字数变化
以前硬性要求1000字,现在600字。
其次,收录内容变化
与写作有关的,字数满600,收录。
这样做就造成一个后果:我在选文章入周刊的时候选不到优质的文章。说句不怕被主编打的话,如果我不是专题编委,我都不想打开专题。
原因如下:
1.干货少
2.言之无物的内容太多
3.写作书上的方法太多,作者原创的想法太少
谈写作的矛盾与冲突
“质量”两个字凑成一个词,但“质”和“量”很多的时候又不能同时存在。甚至会产生冲突。
“质”与“量”的冲突在写作方面尤为严重。比如日更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除了少数优秀作者,大多数日更作者写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章。
有人说坚持日更养成了很好的写作习惯,有人说日更就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制造厂。日更作者在里面生产着大量的文字垃圾。
我们暂且不论日更这个话题。我们探讨“质”与“量”的冲突。
毫无疑问,日更有利有弊。它最大的弊端就是作者一直写,忽略了沉淀。
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很浮躁,什么事都要求速成。一个月上稿,两个月月入过万的文章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小鲜肉演技不咋滴,接通告接到手软。但有点阅历的人都会发现现在的网剧不如从前电视剧质量高。现在的小鲜肉演技不如从前的老艺术家好。
演孙悟空的人很多,可我只记住了六小龄童。猴哥很多,但是提起猴哥,我脑海里浮出的就是六小龄童抓耳挠腮的画面。
回到写作这个话题。日更作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思考不够深入。一篇文章的诞生经过几个步骤:一瞬间的想法——抓住想法——构思——落笔——修改——完工。
日更,尤其是日更很多字的作者这这几个步骤中肯定没做到,或者说做的不够极致的。当然全职写作者另说。
日更最大的冲突是“质”与“量”的较量。现在「谈写作」最大的矛盾也是“质量”二字。
这两个字也可以换个词——定位。
降低收录标准可以吸引新流量,但有些原则需要去坚持。
我们先分析下面几个问题:
什么人关注了谈写作专题?
这些人关注专题的目的是什么?
让粉丝愿意打开专题的原因有几个?
我想大多数人关注某个专题都有两方面:一是投稿,二是学习。
比如我想写故事,我可能会大量关注故事专题,频繁打开专题文章去看看别人的故事。写的好不好,好在哪?不好又在哪?哪些手法值得我借鉴和学习?
【谈写作】专题的定位就应该是在写作方法和写作感悟上。
而且大多数人关注「谈写作」是想学习写作技巧,那么专题收录的文章就应该要有水平。
我觉得有几种稿子没必要收录:
1.标题与写作有关,但内容无关。
标题是写作的,但内容却跑偏了,看着像在谈写作,实际上不知道在谈什么。
2.日更打卡文
写作45天、20天记录以下可以。但你得写下日更这么多天有什么收获,挑战又在哪,或者说通过日更自己学习到什么。内容为王。而不是这样:
今天日更的第20天,我实在不知道应该写什么好了,那就写今天起床后发生的事吧。我今天啊,起床后去上了个厕所。一不小心放了一个屁,这个屁啊~可不得了,把我家的抽水马桶给崩坏了……我按压抽水马桶,不出水。再按压,还是不出水。急的我裤子也没拎,傻x一样的站在那里使劲按马桶盖。按了许久,我的屁股都冻凉了,还是不出水……
他妈的这问题可大了,这可怎么办才好呢?我想了半天,决定找人来维修。修理工告诉是因为天太冷,自来水管被冻住了。他妈的,差点吓死宝宝了,害的我以后上厕所都不敢放屁了!(以上内容纯属夏目若安杜撰,请勿对号入座。)
以上内容纯属杜撰。意思是【谈写作】收录的日更文章应该是分享写作技巧、心得、感悟、困难而不是流水账。
3.与写作有关,但想法平淡
行文入流水账,让人看了不能得到启发。或者让人看了都不知道你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什么。
4.书中的写作方法应该怎么收?
不要大段搬动书中原话,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最后给老铁们提个醒:段首不要留白,会被拒稿的!与写作无关的读书笔记别往【谈写作】投,会被拒稿的!建议投读书专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