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的重大事件或典型报告中,虽然有不少作家都在探索着叙述角度的问题,却少有创新,而李春雷总在用自己的视角选取着新的叙述角度,且屡建奇效。 汶川大地震过后,相关文学作品不计其数,且不乏鸿篇巨制。而李春雷不足4000字的短篇报告文学《夜宿棚花村》从中脱颖而出,获得好评,并入选《大学语文》教材。他没有写山崩地裂的大场面,没有写抢险救灾的众英雄,而是把视角瞄向了一个小山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切入点很小,很独特。
用一个普通妇女在面临巨大灾难后对生活的认真,折射全川,用文学温静、细腻的笔法写出受灾群众从无序到有序、由慌乱到镇静,进而逐渐走出恐惧、走向阳光的过程,其艺术价值有别于那些正面普泛报告、翔实叙述说教的长篇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
在反映玉树地震的作品《雪中小卓玛》里,他又把目光聚焦在路边的一个小孩子身上,通过风雪中作者与小卓玛的几句对话,写出了灾难的沉重,聚焦的是民族大团结的主题。
在描写同一场地震的《索南的高原》中,他更是另辟蹊径,凝眸于一个刚出生的藏族婴儿。围绕这个名叫索南的婴儿出生前后故事,把一场大地震发生后的紧迫、艰难情形具体地写了出来。
《夜宿棚花村》《索南的高原》《雪中小卓玛》三篇写地震的短篇报告文学,角度完全不同,却取得了同样的艺术效果。在别人都在直逼地震灾害现场,多写救灾救命现场的时候,他却通过微小而独特的切入视角,侧面记录灾难的事实,释放灾难记忆中的人性光芒,抚慰心灵,彰显作品的艺术创造力。
标题富有诗意的《乡村的笑靥》,反映的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改革题材的作品。李春雷从一个小山村中的一个小女孩儿的亲身经历切入,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这场惠及千家万户的农村教育改革。李春雷以自己的实际观察,用他的笔,见证了一个乡村孩子的笑靥,也展现了无数共和国小公民从中受益的缩影。
社会和政治体制改革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很难把控,更难写出文学味。而李春雷在这类题材叙述角度上的创新及文学性的强化,着实难能可贵。《木棉花开》描述了任仲夷在广东主政期间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政策的故事。这样一个重大题材,在他的手里举重若轻,仅用一万多字的篇幅,就把推动改革开放的关键人物任仲夷活灵活现地立在纸上。他用春秋史笔,如实地创作,披露了当年鲜为人知的真实细节;同时,从大人物的平民情怀与平民情结切入,透视时代风云。例如作品写任仲夷刚上任时,在市场上感受广州缺鱼的情景;写他合情合理处理棘手的鱼骨天线风波;写他站在深圳的文锦渡看灯火辉煌的香港和内地死寂灰暗大地的对比……
而《北海,你好!》则是一篇反映一个地方整体工作提升的作品,写作难度很大。但作者独辟蹊径,找准了个性化的叙述角度:从生态变化入手,用纯文学的笔法,写出了北海细细碎碎,却又是轰轰烈烈的变化;从一个朋友入手,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让文章的气氛立时活跃起来。
面对能折射人性光辉的灾难题材和政治题材,李春雷没有选择盘根错节般的宏大叙事,而是删繁就简,标新立异。他的短篇追求原生态的真实,展示生活的和美、时代的壮美与文学的精美。作者把悲悯的目光投向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深入浅出的文字引领读者进行探幽入微式的心灵触摸,从中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
文学说到底是人学。李春雷的短篇报告文学以重大的社会新闻事件为背景,展现给读者的是活生生的贴近生活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大人物的平民情怀。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融入了作者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并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普通事物中的闪光点,再用生花妙笔去捕捉闪光点、艺术地报告闪光点,让报告文学的写实魅力,在浓烈的审美鉴赏中凸显出精神震撼力。作者深谙写作中的“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从大处着眼、小处切入,艺术而巧妙地以小喻大,收到见微知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李炳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