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婺剧团在我老家名气颇大,可谓家喻户晓。小时候,我所在镇文化站也曾有个江山石门镇婺剧团,搞得风生水起,远近闻名。可惜那时年纪太小,未去镇电影院观看过,但有两三个演员是我邻居大姐。据说其中一个还是当家主角。红极一时。搁现在可是明星了。
可惜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洪流滚滚而来,乡人都出去打工了,镇婺剧团人心涣散,也就走向解散了之的命运。沉寂了多年,不成听其闻。只是近年,随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催响,政府开始重整镇婺剧团,拉起了团队。本来,今年大年初一、初二要组织演出的,可惜天公不作美,日日下雨只好作罢。
正是因为这一因缘,当我听到、看到江山婺剧团的信息,常常会不由自主的关注起来。这不,今日刷微信看到家乡市婺剧团出国演出新闻,当真是兴奋不已。特整理分享。
江山婺剧团在意大利米兰的演出是米兰中国文化周“China week”(意大利首个以“中国文化”和“中意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文化周)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意大利时间2月24日至28日期间,演出团队将先后在米兰Dal Verme剧院、米兰圣心大学孔子学院、米兰意中文化交流中心等地举办专场演出。







江山婺剧团的前身是汤溪县婺剧团,1926年金华徐恒福班成立,1951年,徐恒福 班与金华五四农村剧团合并为五恒剧团,后改名为汤溪县婺剧团。
1958年底,经金华专署同意,汤溪县婺剧团迁属江山,江山县婺剧团宣告成立;江山撤县设市,遂称江山婺剧团。
江山地处婺剧流布的中心地域金华衢州一带,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婺剧,从开始形成就在江山流行。
“文革”初被“砸烂”,休克两年,变身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越六年,欣欣然摇回原身。改革期间,身分两体,各演戏剧与歌舞,后合体为一,江山县婺剧团重新亮相!
一场场经典
1959年《松林斗虎》上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庆演
1962年 10月《三请梨花》进京汇报演出
部分演员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1963年又赴上海演出一个月,场场爆满,《血榜记》轰动上海。
1999年神话剧《江郎须女》
在浙江省首届婺剧大奖赛中获十二项大奖
2004年,戏舞《廿八都灯阵》
入选参加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2010年,《林冲起解》、《三跌头》等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春晚录播
2012,歌剧《祝福》进北京国家大剧团演出
2016年以(戏中戏形式)创作的音乐剧《寻孝》
获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优秀奖
一位位名角
叶春禧
1897—1977
婺剧界著名老生
艺名叶阿苟,有“铜喉铁嗓”之美称,叶阿苟是创建江山婺剧团的元老之一。其本人被列入文化部等单位联合出版的《中国戏曲志》中的戏曲人物传记。
徐筱娜
1936—
龙游人,国家二级演员
12岁入周春聚班,学花旦及小花等。1950年入衢州实验婺剧团,1953年到省婺剧实验剧团演花旦,师承周越先,江和义和姚传芗。1956年4月转入汤溪婺剧团,后在江山婺剧团成为当家花旦。
姜志谦
1937—
兰溪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955年考入汤溪婺剧团工作(演员),1959年转入江山婺剧团(演员),招入到婺剧团后,启蒙戏为抹脸和吹脸的《火烧子都》,接着又学了自然变脸结合抹脸的《周瑜归天》和《定情剑》等变脸剧目,久而久之,“变脸”成了他的当家技艺。
2008年3月被确定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倪凤仙
1936—
金华人,第五代有名婺剧女大花
13岁入金华小班。专工大花。擅演《龙虎斗》、《双阳公主》、《薛刚反唐》、《银弓山》、《双带剑》、《水擒庞德》等戏。她是继钱阿美、刘美奎、徐贤凤等人之后的第五代有名婺剧女大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