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缢,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此事,也标志着大唐由盛转衰、持续了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杜甫,这位为了躲避战火,已经远离洛阳老家近六七年的诗人,在闻知这个消息后,欣喜欲狂,高兴得手舞足蹈。身体并不好的他,却忍不住狂饮一通美酒,纵情放歌,酒酣时,提笔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后世都以“诗圣”来称呼杜甫,视他为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格“沉郁顿挫”,可这一首诗的风格却如此轻快酣畅,恣意洒脱。被诗评家浦起龙评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这是为何呢?
未处庙堂之高亦忧其民
35岁的时候,杜甫像那个时代的很多读书人一样,来到长安谋求身计。但那时的唐玄宗李隆基早已不复早日的精明图治,终日呆在深宫里纵情声色,任由弄臣李林甫之流飞扬跋扈,把政坛弄得一团糟。
更严重的是,边防的将领为了贪图战功,肆意发动战争,导致百姓税赋和服役的负担日益加重。
那时的杜甫空有一身才华,在奸臣当道的时局下,却苦于无处施展。为了身计,他不得不依附权贵,写了很多自己不愿写的诗。可渐渐地,杜甫的目光从长安城的金碧辉煌转向了城里的百姓小民,他开始选择为平民百姓发声。
当看到部队压着新招来的士兵们奔赴前线,那些被粗暴地强制招为士兵的妻子、父母、孩子哭声震天的场景时,他愤怒地写下了那首《兵车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此后,杜甫短暂地担任过并不起眼的小官职。在长安的十年,杜甫从一个一心只想考取功名的年轻人蜕变成了一个关心民间疾苦、心系天下的慈悲者。此后,虽然他也时常为饥寒所迫,但他的眼里,再也没有离开过黎民百姓的疾苦。
位卑未敢忘忧国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没过多久就打到了长安。杜甫开始了颠簸流离的流亡生涯。在这期间,杜甫写下了那首我们很熟悉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杜甫把自己对妻儿安危的挂念,对国家的命运的忧愁,都淋漓尽致的写了出来。
唐军收复长安后,杜甫在长安有过短暂的任职。此后,就离开了长安。为了一家生计,杜甫四处奔波,其中的艰辛,读了杜诗的人无不动容。
幸运的是,到了成都后,在一些朋友和当地官员的帮助下,杜甫拥有了自己的居所——成都草堂。虽然并不奢华,但好歹,也能让居无定所的杜甫不必再寄人篱下。
也就是在这里,杜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一句“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白着杜甫和最底层人民站在一起的心!
我们未曾不可以说,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是和他的身世和家国情怀离不开的。
洛阳不可回,此生常飘零
写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返回家乡洛阳却不像杜甫想得那么容易。
唐军平定安史之乱后,蜀地却并不宁静。得朋友资助后,杜甫开始东游,中间因为身体的原因,中途多有停留。而后顺长江而下,经岳阳,进入今湖南境内。因时局动荡,杜甫在长沙至衡阳的湘江上几番颠簸,体弱多病的他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溘然长逝。
写这篇文章前,我很认真地阅读了冯志先生的《杜甫传》,越读到后面,我越发为诗人杜甫的才情和精神而感动。撰笔至此,我的心头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
诗人,岂独因其诗而伟大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