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旅行的终点是北京的民航博物馆。

今天在北京逛了三个博物馆,分别是民航博物馆、观复博物馆(马未都)、铁路博物馆,晚上和一位在民航报工作的大哥一起吃饭,畅谈未来。
三个博物馆,相隔比较近,每段骑行路程不超过12分钟,而且吃饭的馆子也比较多(便宜且实惠,吃饼的话可以免费喝小米粥,随便喝多少)非常方便。出发前并没有计划要去看除了民航博物馆外的其它博物馆,只不过上述原因所以才欣然前往,算是自由随行了一把。
说说参观博物馆的感受:
1.民航博物馆是这次短暂旅行的终点。
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原因有二:
其一,自己曾经幻想有座航站楼旁边有块民航博物馆区,里面囊括与民航有关的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它是一座宣传站,科普现代化科学知识,同时向大众展示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和惊奇的发现,同时更是当地民航工作者心目中神圣的殿堂,此处紧张的神经可以获得舒缓,孤寂的心灵得到宽慰,失落的灵魂得到指引。
其二,在西宁博物馆观看它物时,突然想到了第一个原因,于是决定彼此行程的最终目的地就是民航博物馆。

其实,说馆内展品丰富吧,确实丰富,伊尔-14(国家领导人座驾)、“驼峰航线”“两航起义”“拉萨试航”“汶川救灾”等等珍贵历史资料让人们从历史的纵深回看我国民航发现的点滴,让曾经投身其中的人,倍感荣誉。比如图2中有介绍:“2016年全国定期航班通航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在1000万人次以上的为28个。”我很荣幸,曾经在这28家机场中的一家机场中工作过,见证过它腾飞的一小瞬间。

不过即便如此,浏览完毕后,还是觉得意犹未尽,觉得还是缺少点什么。感觉一圈下来,走马观花,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留念的景物(是需要改进吗?)。
此外,还是有点多感慨:
看到家长带孩子参观古迹,感慨那些孩子身在到处是古迹的北京的幸福,他们从小见识广阔,随随便便就可以说个上下五千年的事,自愧比不上啊。

那生锈的运输机,安静到高傲地停留在草坪里,习惯了在风雨中穿梭的它,用了多久才习惯这安逸、湿软的草坪以及那夏日蟋蟀辛勤的鸣叫?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催人泪下。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又把气吞山河,虎啸龙吟,笑傲江湖的磅礴之势,刻画的入木三分。在阴霾中,我看到了历史在铁皮上留下的年轮,也读到了几代人以及铁皮本身给以时代的回应: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我主沉浮!只要剑锋所指,我必所向披靡!


宁静的小道
悠长的小道,若无雾霾,必然是纳凉散心的佳处。

精致的博物馆,让人赏心悦目
观复博物馆里面非常精致,有些内容可以静静琢磨一天,不过最惹人爱的是里面的猫馆长,与人的关系若近若离,憨态的样子,总让人忍不住多驻留一段时光。





古老的记忆
铁道博物馆里的陈设。有些古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