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的教学生涯
我的教学生涯(33)

我的教学生涯(33)

作者: 潘鹏波 | 来源:发表于2018-12-07 06:32 被阅读85次
    我想选入语文教材的歌词

    今天,我想起的歌是宋祖英老师的《望月》。

    《望月》的歌词文本具有文学意义上的美,是不著一字而尽显风流之美,是文质彬彬之美。小提琴奏出主旋律,将听众带入一个寂静而又充满思绪的月夜中。"望着月亮……就想起月亮"。月亮是"我"和"你"的感情桥梁,甚至,月亮就成了"你"的象征。

    同时月亮与"你"是相互呼应的。"世界上最美……更美的是你"这是对比,"你"比最美的月亮还要美,也是感情上的层递。"我"和"你"的感情是无物可比的。同时,这也暗合比德传统。

    作为第二人称叙述的歌曲,《望月》的独特在于望月思念之情是中国人所共有的情感和共同心理。所以当"你"与"我"的角色变化时,就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从而,作品就富有了歧义性与多解性。

    《望月》中的"你"可以理解为在场,那就可能是唱给爱人听的一曲婉转的情歌,表达了他们的思念之痛和相思之苦。但是不若"你"不在场时的意义丰富。当"你"不在场时,感情的受众是广大的听众。"你"可以泛指所有听众,也可以特指一类人。"你"的身份可以由听众来根据自己的感情而确定。当然,"你"不在场时,也可能是"我"的内心独白。

    "你"可以是确指的,也可以是泛指的"你"。《望月》中的"你"可以是远在天涯的游子,而"我"是母亲,游子不管走到哪里,也走不出母亲的思念。华夏民族的普遍心理,共同诉求是千山万水也隔不断的。

    《望月》所传达的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深情。它不是欢快的,而是淡淡的悲剧式的哀伤。钱钟书曾说过,"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汉魏六朝,风尚如斯。"审美和艺术常以激发人的悲哀为特征和极致,这大概是一种普遍规律,也是塑造人性情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或模式。这也就是塑造情感,陶冶性情。悲剧具有净化作用,带有悲剧性的音乐作品同样有着这样的净化作用。因此,像《望月》这样带悲剧性的作品就会给听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我的教学生涯(33)
    《望月》中的哀伤是思念,思念的对象是多解的。这哀伤又恰恰符合了华夏美学的标准尺度,即深情、执着、温柔含蓄。这思念暗合"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

    在我国,月亮有着众多美称与雅号,从中就可以瞥见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对月亮的深情。月亮情结,中国人自古有之。究其原因,首先,它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相吻合。在华夏礼乐文化影响下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中更多表现为一种含蓄、内敛和阴柔。其次,中国人的月亮情结还源于中国人审美的人生态度。再加上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传说赋予月亮神话意味,都使月亮意象成为一种美丽的象征。

    最后,还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的身心、社会群体与整个自然的同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月亮与世人的心理产生共鸣,月亮被寄予着各种人类情感。

    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望着你的时候/就想起月亮/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更美的是你/没有你的日子里/我常常望着月亮/那溶溶的月色/就像你的脸庞/月亮抚慰/抚慰着我的心/我的泪水/浸湿了月光/月亮在天上/我在地上/就像你在海角/我在天涯/月亮升的再高/也高不过天/你走的多么远/也走不出我的思念/月亮在天上/我在地上/就像你在海角/我在天涯/月亮升的再高/也高不过天/你走的多么远/也走不出我的思念/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望着你的时候/就想起月亮/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更美的是你
    我的教学生涯(3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教学生涯(3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cr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