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婚姻育儿
《家庭心理养育》—观后感

《家庭心理养育》—观后感

作者: 半日闲笔尖前行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15:04 被阅读0次

    最近迷上了手机微信里的一些关于育儿以及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先介绍一下李玫瑾老师,女,1958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这堂课长达一个半小时,深层次地剖析了人的心理。

    心理疾病,是一个人们都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如果有人跟你说:你有心理疾病,需要看心理医生。那么你一定会怒不可遏地怼他:你才有病!这就是人对心理疾病认知的缺乏,因为不了解,所以回避,甚至反抗。心理疾病是指一种摆脱不了的心理痛苦。这是李老师的原话,我一一记录下来了。当一个人心理有疾病的时候,他会通过情绪来表达。有些人会莫名的伤感,莫名的烦躁,易怒,脾气暴躁。

    在李老师研究心理的过程中,她发现理论与实践相差甚远。人的心理素质与这个人的遗传和后天的早年教育密不可分。有些孩子一生下来就性子比较急燥,而有些孩子却永远一副“天塌下来 自有长的撑住”的性格。性子急燥的做事很快,同时也比较毛躁;性子缓的,做事比常人慢,但他可能更细致。这就是一个人的基因决定的。那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就无法改变吗?当然不是。那就要取决于后天的早年教育了,最关键的就是那位起主导作用养育他的人,而且时间越早越好。

    《家庭心理养育》—观后感

    或许是受西方教育的影响,爸爸妈妈们对孩子的早教越来越重视。李老师把一个人的一生分为十个阶段,18岁以前就占了6个。这是因为18岁以前是成长阶段,年龄越小,变化越大。比如:6岁以前学会的语言就是母语,你要是山东人就会说山东话,是广东人就会说粤语,是广西人就会说客家话,在外地看到家乡人就会不由自主地讲家乡话,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但是,如果你20岁的时候学会了英语,你面对外国人的时候一定不会像说家乡话一样张口就来。

    接着老师就讲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大致的内容是:梦是人的心相,视相,一定是生活中经历过的,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这个方面的内容我不是很了解,就不多说了。

    有人提问,怎样从心理学角度来挑选自己的终身伴侣。这个话题就比较现实了。

    人的心理成长过程是复杂而有规律的。为什么说复杂呢?因为它有层次感,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人心叵测”。为什么有规律呢?因为它有迹可循。就像火车的轨道,总是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行。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预见未来。这样说起来感觉好像算命先生,但老师用最简单的两个问题做了详细的讲解。

    1.可以问你的另一半,家里的老人(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都健在吗?除了一些特殊的疾病,如果都健在,那么他们一定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长寿的人一定是有规律地生活。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的人也一般会孝顺长辈。如果一个人总是把长辈气得半死,这个长辈想长寿也难。孝心是人品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2.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问题一出,就赶紧看对方的表情。有些人一谈到爸爸就满脸嫌弃地说,我爸爸就知道玩手机,动不动就发脾气,打人。有些人一说到妈妈就会皱着眉,说妈妈一天到晚就知道打牌,根本没时间管我。当然,也会有这样的:我爸爸妈妈平时工作都很忙,但是妈妈总会睡在客厅的沙发上等爸爸回家,或者爸爸会去妈妈下班的路口接她回家。经过鲜明的对比,你一定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老师还举了个例子:一个长相甜美的女生看上了一位帅气的男生,这个男生不怎么喜欢说话,女孩子就觉得这个男生很酷,于是下定决心要嫁给他。结婚以后,这个男生还是不这么喜欢说话,对所有的一切都是淡淡的,包括这个女生生孩子。有一天,这个女生要出趟远门,不得不把孩子放在家里,就跟男生商量,最后决定让孩子的奶奶带几天。可三天后,她接到电话,说孩子进了医院,她心急火燎地赶回家,原来孩子把一个平常玩的玻璃珠子吞到肚子去了,她当时那个心痛啊!于是,她又下定决心,一定要跟这个男人离婚,离开这个可怕的家。孩子的不幸是谁造成的呢?就是孩子的奶奶,她教育的儿子不成功,当然孙子也带不好。

    这堂课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是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是啊,无论一个母亲的事业多么成功,积累了多少财富,她生活圈多么丰富多彩,她的工作是多么平庸。她终究是要围绕自己的孩子转的,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而已。老师反复强调:孩子,要么不生,生了,就要负责,一定要自己带,而且最重要的是前三年。

    一个人长大后,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孩子教好了,就有益于社会;没有教好,那谁遇到他就是灾难的发生。

    听完她的课程,让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不足,要把那些根深蒂固的错误的观念一一拔除。

    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行动起来,为教育好下一代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庭心理养育》—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fw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