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大略知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隐居穷叟的乐趣。他的《桃花源记》,至今仍具有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被很多中国人当作终生寄托的乌托邦。
人们对陶渊明的评价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他聪明,满腹才华,少年时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中年选样归隐田园,虽然他的诗歌创作发展至高的境界,但也意味着他的消极循世,难逃圣人的失职。
本篇所写陶渊明,是带着心中疑惑在书中探求,陶潜的诗词,叶嘉莹老师的解说,丰厚的阅读累积,现世的思考,行云流水渐至豁然开朗。
渊明本质上是深情的,也是矛盾的,但他向往的境界则是和谐的,他的和谐,是遵循本心的和谐。
读后,终于知道陶渊明的一生是“为己之学”的一生。在“出”与“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但,他也一样会纠结选择,有着矛盾和挣扎,但最终还是能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这不是一般人的成就,其心向往之的选择与王阳明的一“心学”有着萌芽、渐盛至茂盛的过程。
本篇文辞隽永,引经据典,内容详实,以现代人的思考理解古人。 读完,一个丰富多元立体的陶渊明清晰饱满起来。
千百年后,我们依然能从他身上汲取勇气和智慧,获得心灵的共鸣。好文推荐。
海明威于192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展现的是迷茫的一代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迷惘的一代”?那是因为包括作者海明威本人,十九岁的他同一大批从战场归来的年轻人,他们身体和精神双双遭受无法弥合的严重创伤,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望,只剩下迷惘和痛苦。
书中的他们沉迷于酒精,纵情于欲望,企图以此逃离痛苦与希望,到头来却发现一切都是徒劳。
“我”读本书,内心升起一种强烈的熟悉感,百年前写下的透惘从未消失,它依然或多或少附着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成功俘获了无数人的共情。
通过书中人物的沉浮,尝试不停的改变,也给人带来,“沉伦也好,迷失也罢,他们最终还是会鼓起勇气,咬紧牙关,承受生命的万千考验。” 毕竟,太阳总会照常升起,希望不灭。
本篇行文流畅,围绕人物故事,穿插思考感悟,读之启发。推荐。
《额尔古那河右岸》迟子建的代表作之一,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状态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该书以一位90岁老人的回忆,作为这个民族的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她娓娓道来讲述着鄂温克部落的生活起居、民族信仰,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对生灵的关爱、对人性的包容和颂扬。
整部作品,以一天的时间变化为线索,分为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充四个部分。一个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引申到一个部落的命运同样如此,沧海桑田,在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和蚕食中,这片土地上的这个民族也渐渐消殒。
如本篇所写: 两种文明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对鄂温克族的尊重和理解,才是对那种古老文明的救赎。
读这本书,让“我”无数次沉浸在悲痛和喜悦的交替中,人久久不能平复,这就是好作品的感染力。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