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不成熟的理解,练习写作的第一步,不是教他们怎么写,而是教他们怎么删减。学生最原始的写作有很多问题。比如:语句重复。所以我的第一个写作要求就是:每一个意思,只表达一次。这样改下来,600字的作文好一点的,还剩400字;差一点的,就只剩200字了。再比如:语言过满。所以我的第二个要求就是:把一个意思,分三次表达,中间加逗号。这样以来,学生的文章起码会产生一种留白效果。当然除了这些语言文字上的问题,需要打破之外,还有学生思维上的问题。比如他们写作中“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他们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主观判断和描写。比如:他们明明写母亲,最后写成了备受母亲关爱的自己,完全是在展览母亲给予优渥的生活与无微不至的关怀。或者展示自己对母亲的感恩,看到最后,我感觉他自己额头上贴满了“懂事的孩子”“感恩的孩子”这样美丽的标签。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杨绛的《老王》、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这三篇文章,是这个阶段最好的训练模板。总结一下:就是要学习他们质朴流畅,留有空白的语言;学习他们冷静客观,容不迫的笔调。为了要让孩子们在作文中淡化自我的意识,我提出:在一篇作文中,最多出现5个“我”字的要求。
写作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关于“建立”的。首先要建立的就是作文的结构。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一两篇课文,归纳出结构,直接给学生模仿。我常用的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样的插叙结构,以及《流泪的蓑衣》这样的线索式结构。学生会仿写出《爷爷的烟斗》、《奶奶的百宝箱》、《母亲的金戒指》等文章。学生只需要将一个结构用熟悉之后,自然而然会慢慢发生变化,因为他也会有自己的写作需求。注意的是:要先让学生写提纲,我会先批阅提纲,提纲不过关,就不能写作文。第二步,建立学生的语言。这个很难。语言是一门艺术。学生了解到的手法特别多,但是没有一个能用好。反过来只要用好一个,作文就会有巨大的改观。比如:《列夫托尔斯泰》这篇文章,几乎全文都在比喻。我第一次发现比喻有那么大的作用。原来不是手里的刀不快,是我们自己没有将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所以在训练中,一次只训练一个技巧,目标不要太大,而且一定要给出让学生一听,永远都忘不了的例句,才能最大程度让他们领会到这个技巧的绝妙之处。
其次改变学生的用语言习惯。学生的文章,一看就是大白话,这算不上作文章。他们没有使用书面语的习惯,将口语写进文章。他们缺少书面语词汇积累。在这个前提下,老师提倡什么样的技巧都是没有用的。那么怎样让学生拥有大量的书面语汇呢?大量阅读?可是时间不够多。我想到给学生做一个语汇库,类似于像英语一样建立语文的“单词表”。语言这方面,古人给了我启发。比如:在婉约词里寻找优美的词语,你会有惊人的发现。就“雨”这个自然现象便有很多种说法,有“夜来风雨”“烟雨”“愁云淡淡雨”“霏霏细雨”“潇潇雨”“打落梨花之雨”“滴泪帘前雨”有景有情之处无不成“雨”。你越翻越惊奇,时不时就会产生一种“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的觉悟。以此类推,我们所需要的语言素材都可以在这些经典中找到营养,但这是浩大的工程,凭我一己之力,永远也达不到。
我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将作文训练融入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用小时间,短时间,细碎时间,借助考试中的作文,来达到有效训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