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迷茫过吗?一个人迷茫的时候是怎样的?迷茫,这个综合了很多情绪的词语,是很多人必须面对的,尤其是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工资涨不过物价的时代,所以几年前刘同提出“谁的青春不迷茫”到现在都还算是一句流行的话。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都迷茫过,但也正因为迷茫过,所以才会在今后的路上少些迷茫多些坚定。
1.
记得两年前刚进大一,对大学未知的生活还很不确定,当时一时热血加了好几个社团,做了班上的团支书,几乎每个星期都忙得不可开交,总是满满的安排:经常做活动策划、做表格、赶新闻稿到深夜。每次到深夜忙完要睡觉时,心里总有一种大功告成的成就感。大一大二无论在哪个岗位做事都得到了认可,这种成就感和充实感驱赶了我当时内心的不确定和不安。直到大二下期,当时我在留下来的社团和学校组织里已经是骨干力量了,对学校很多事情也都熟悉了,发现学校很多活动就像每年上的节假日活动一样,除了日期,其它的也都是换汤不换药,大部分活动也都只是走形式而已,大一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和激情早已不在。
当时突然迷茫想:这两年我到底做了什么?这就是我辛辛苦苦考上大学的意义吗?做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
暑假下乡支教认识的好友大王,她比我大一届,也在学校团委担任过要职,学校领导对她评价很高,做事干练,责任心强,支教的同学都很佩服她。支教完,我们搞了个聚会,聚会上她和我说,学校很多工作无论有多努力,老师同学对你的评价多好都只是从学校的角度考虑的,你的经历确实会让你有所成长,不过也会让你有所失去,当然这是机会成本。而且你不会一直是主席、部长,到时候你要学会接受人走茶凉,你也要明白这些经历或许对你并不会那么有用,最后你还是要回归自己去做新的选择。
后来大三了,当时一起支教的朋友很少碰面了,可我经常在图书馆碰见大王,退出团委工作后,开始了自己的考研路,最近看到她的一条朋友圈就是她如愿考上了自己心仪学校的研究生。不过当时我并不奇怪,我知道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和自己身边的环境有足够清醒的认知才会不迷茫,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会从长远角度去规划自己的生活做出正确的行动。
2.
当一个人迷茫时,他的思想是很脆弱的,甚至会对自己不断的否定和质疑非常渴望有一个人来引导和解救自己,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到了水里总希望可以抓到一颗救命稻草一样。
读大学期间也遇到过一些宣称可以把堕落大学上从迷茫中解救出来的“教父”式人物,说可以通过看他的书,买他的课程改变自己过上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从而改变自己人生的轨迹走向成功!大二时有个自称的“中国软实力教育之父”的人来我们学校讲座,当时我也很好奇,把他的书《大学生的坟》《异类》买过来看了,去听了他的讲座,其中有些话确实能够起到一语惊人的效果比如“一只猴子绝对不希望它管理的对象是会思考的人,而希望是一群没脑袋的猪。”他的语言表达中无不透露着对大学教育五脏六腑都了如指掌的自信,自己仿佛中国所有迷茫大学生的救世主。
其实呢,他的文章中很多观点看似新颖,实则只是地摊上十块钱一本成功学换个说法对象变成大学生而已,他的课程也和他所批判的大学教育有共同之处,重形式而无用,说到底他只是在消费三观尚未成熟的迷茫大学罢了,有时看到他的信徒在田径场跑步大喊口号时,觉得只是好笑,为什么不把这精力去图书馆看几本有用的书,不过他们只是从一个迷茫的牢笼引进了另一个牢笼罢了,不过即使这样也不妨碍金丝雀欢快的鸣叫。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思想和软实力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但这些并不足以成为一个假装努力的人用来意淫的借口。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轨迹和人生规划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能通过看某一本书,参加某一次课程后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走向人生巅峰出任CEO赢取白富美的。我们会迷茫,也会懒惰,也会很努力,但这才是我们真实的自己,改变自己的前提首先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然后多去看书去经历开阔自己的眼界,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形成自己完整的三观,最后只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够驱赶我们内心不安和迷茫。
3.
当人生要面重要的选择时,就容易陷入两难选择的迷茫。
大三了,我们难免总会纠结、会迷茫考研还是工作,以后找什么样的实习,毕业后倒地做什么,去哪里工作,是安逸还是奔波……我们都无法给自己一个确定的答案。
我们很难知道我们是否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我们知道的是我们又被推到了人生的岔路口。
其实所有的不安无不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我们的才华支撑不起我们野心,而我们的内心却越来越浮躁,野心野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你只有经历过和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的争论,只有真正沉下心去积累去历练后你才能过战胜内心的不安和迷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