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鸡头米必须穿厚皮裤,带皮手套,毕竟这种水生植物实在是太多刺了。拿着网兜把整个果实兜住,用镰刀在连接鸡头米的细长杆子上轻轻一割,整个果实就掉在网兜里。杆子也可以割长一点,回去把带刺的外皮剥掉,细杆子切段,清炒,也是一道夏日美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40602/71abd0638046f422.jpeg)
小时候家里有船,把船划到水中央,扔下带着长绳的铁锚。少年和他的同学坐在船头,夏日微风从山坳吹来,带着木船任意飘荡。少年就这样由他随意的飘着,带他看东边的小山,西边的稻田,看荷花高枝独起,看芡实绿在江南。此时旷野明静,只有波浪击打船舷叮咚作响。他们一边聊天,一边吃着鸡头米。手上的吃完了就在湖里再捞几颗上来,这样他们可以聊上一整天。
鸡头米果实外层的皮,有太多的刺,小时候为了吃鸡头米没少被刺扎过。因此剥开还挺麻烦。最好手上有把剪刀,对着像鸡嘴巴的位置,用剪刀头按下去,再转动手腕一拧,整个果实就开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40602/4e43981c70595c2c.jpeg)
在老家,鸡头米又叫做“鸡罗泡子”,大致发音还是有鸡头米的影子,不过它的果实确实很像带刺的鸡头。
作为一种植物,鸡头米又叫芡实,是一种水生睡莲科植物,样子和著名的王莲挺像的,只是叶子没有那么大。芡实实际上是我国独有物种,广泛分布于南方的池塘、湖沼之中。从生物学意义上说,属于睡莲科芡实属,这个属下仅有一个物种,即芡实种。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40602/8084c5e2ecd48376.jpg)
但从品种上而言,习惯上分为两个品种,即南芡和北芡。南芡是经过培育过的品种,也叫苏芡,这个品种刺少,果实大。因此方便采摘,也更适合食用。
老家池塘里的,实际上是北芡。它更像是一个野生物种,果实不大,里面的米粒也较硬,外皮刺大。好不容易弄开,却嚼不了多少肉,但儿时却非常喜欢。据说芡实也是一味中药,有健脾止泻等作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40602/772b8d1bed00b7df.jpeg)
古人也爱吃芡实,也留下不少关于芡实记载的诗篇,宋代虞俦有“郡候有佳惠,芡实粲光润”之句。虞俦为南宋人,官至太常少卿,兵部侍郎,曾做过绩溪县令、湖州知府和平江知府,这些地方任职,想必对芡实不会陌生。
明代王世贞称芡实为鸡珠儿。芡实本来就是小珠子一般,又因果实外观类似鸡头。称为鸡珠儿倒也十分别致。“吴中女儿娇可爱,采得鸡珠和菱卖”。王世贞还称芡实为“仙饵”,想必也是爱吃芡实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40602/8b8c9e63d4e95a41.jpeg)
宋代王洋是个曾经代笔写诏书的人,后来在上饶做知州,也是爱吃芡实。晚年在上饶弄到一些芡实,发现味道不错,给同事都分一份,大有同乐之品。从诗句“紫苞裂处吴芳髓”来看,也是深得芡实习性的老食客了。
老家的夏天就是蚊子特别多。毕竟小村子三面抱水,绿树成荫,夏日熏蒸,滋养了大千生灵,也包括蚊子。所谓的蚊子多,就是一抓一大把的那种。自从有了小孩,回老家就有意避开夏天,也因此再没有尝到老家的芡实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40602/114a5be3d886f83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