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书友,本次我们要共读的是《张爱玲传》第7部分的内容:执子之手
1955年,张爱玲离港赴美。以难民的身份远走异国他乡,送别 她的只有宋淇夫妇,船到日本,她就给宋淇夫妇写了满满6页的长信。此后,爱玲对宋淇夫妇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
世人皆说爱玲冷漠,其实这位天性内清不喜与人交游的才女,一旦和朋友缔结了深交,就会毫无保留的付出她真挚的友情,她与宋淇夫妇20年如一日的莫逆之交,她与炎樱的一世情缘,都可以看出爱玲的款款深情。
在纽约,爱玲见到了胡适,这个曾让她敬如神明的人物这样真实的坐在她面前,令她觉得如此温和亲切。
1956年,爱玲来美国的生活没有多大起色,英文小说《秧歌》销路平平,并未给她带来多少经济收益。经济上的窘迫,让她不得不另谋出路,向位于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堡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提出了居住的申请,不久她的申请被通过了。
3月中旬,她来到了彼得堡,爱玲也许没有想到,她将在这里再次遇见一个改变她命运的男人,她死灰般的心里将再次燃起熊熊的激情之火。
该是3月13日吧,爱玲第1次在大厅里遇见了赖雅,一个风度翩翩的老人,是整个大厅里最活跃的人物。赖雅也注意到了爱玲,一个显得有些落落寡欢的东方女人。
四目相对之时,爱玲的心中有一种强烈的触动,但又说不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正如她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赖雅1891年出生在美国的一个德国移民家庭,也是一位作家。赖雅热情爽直,喜欢把握当下,和妻子离婚后,一直独身。赖雅的风趣幽默、宽厚仁慈,令爱玲心头那苦旅天涯的愁苦情节,变得越来越淡了。
1956年8月14日,赖雅与爱玲在纽约举行了婚礼。当时赖雅65岁,爱玲才36岁,与赖雅女儿的年纪相当。
1960年7月,爱玲获得了美国公民身份,成为了法律意义上的美国人。
爱玲来美国多年,作品的销路一直不好。这对她的打击很大,当时她和赖雅的生活正陷于窘迫之中,爱玲决定重返香港。
1961年的香港之行,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让爱玲重新燃起希望,她感到了一种更深层意义上的被放逐。
1962年3月16日,张爱玲搭上了飞往美国的班机,在此后的30多年里,她再也没有踏上过这块曾经那么熟悉的土地。
1967年赖雅因病去世。爱玲真正无牵无挂了,她失去了在美国唯一亲近的人,在此后漫长的30年人生长河中,她都是一个人走过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