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荣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多项提名的《绿皮书》正在热播
网友们在看完电影之后纷纷表示感动,还说:电影好看,但也好想吃炸鸡啊。
小七看完这部电影后,除了感动与炸鸡之外,还被影片中音乐家唐·雪利说话的艺术魅力给吸引住了。
具体点说,就是唐·雪利在每次与托尼交谈时,总是能以他说话的艺术,让他的司机托尼不知不觉地按照他预估的方向走。
在影片一开始,托尼由于夜总会关门装修,亟需一份工作,这时他的朋友打电话叫他去参加一个面试,并给了托尼面试的地点
这份面试也就是唐·雪利举办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位司机负责在他巡演时做好接送工作。
当托尼到达地点后,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这位博士竟然是黑人。唐向他介绍说自己不是医生,而是一名音乐家。
接着,唐告诉托尼,这份司机的工作每周的薪水是100美元和包吃包住
但是除此之外,还要做他的私人助理,一个男仆、给他洗衣服熨烫衣服,擦皮鞋。
在影片前面有个细节提到,托尼把家里那两个被黑人用过的杯子扔进了垃圾桶。
可想而知,托尼肯定不会接受这份工作的
因此,托尼听到这准备起身离开,叫唐另请高明,
但是唐在面试开始前经过了一番调查,心里早就把托尼认为是司机的最佳人选。
这时,唐叫住了托尼,上前一步对托尼说自己在全城物色最佳人选,只有你与生俱来的解决能力让我印象深刻,所以我才给你打电话询问你是不是感兴趣
听到这托尼犹豫了,决定接受这份工作,但也提出了自己不做唐的管家。
最后,唐假装作出让步,只让托尼当司机,并且同意了托尼周薪125美元的要求。
至此,两人一致达成了协议。
然而,唐其实一开始就没打算让托尼当自己的管家,只想让他当自己的司机与保镖而已。
但是他猜到,因为一些缘由,托尼可能会拒绝这份工作。
所以,他一开始在与托尼的交谈中先提出了高要求,托尼拒绝后,再提出他内心最初的要求,而托尼经过一番比较之后自然容易也就接受了。
影片进行到这,其实大家都明白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锚定效应”:
当人们在对事物作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像芬迪·爱马仕这些奢侈品店就应用了锚营销,比如当他们推出新品时,往往会在橱柜上放一些价值十几万的名包,但从来不售卖。
为什么?这种做法其实是在暗示消费者,和十几万的包相比,买个几万块的包,根本不贵啊。
原因就是因为人的比较心理,而产生比较的参考点,往往是把最初捕捉的第一信息当作起始值,又或者是因为长期的思维固化后产生的自然反应
同样,托尼之所以产生比较,是因为他被唐刚开始提出的高要求支配了,他把高要求当成了自己的定位基点
假设唐一开始直接就让托尼当司机,那他可能就只接受开车而不想负责行程安排,甚至不愿为自己开车了。
唐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给托尼提供了一个信息锚点,制约了托尼的思维。
影片后面还有一个情节也体现了唐的“话术”。
在安排好行程后,他们便踏上了巡演之旅,来到了第一个表演的地方。
演出前,唐告诉托尼,由于需要会面的都是一些权贵之人和有识之士,希望托尼能雕琢一下自己的措辞,讲话不要用粗鲁的词汇。
并且托尼的姓氏不太好念,希望他能改一个姓氏。
“我相信你可以做的更好”
“NO”
两人便开始你一言,我一语表达自己的立场、想法。
托尼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同意唐的建议,随口说了一句:管他们呢,我在外面待着就行
唐内心一笑,立马说到:谢谢你的理解。
由此可以看出,唐一开始就不想让托尼进去音乐会的内场,但他没有直接明说,反倒是让托尼主动提出来待在外面。
唐从一开始就向托尼说了需要改名字和改正口音的原因,并且从头到尾都没有命令托尼一定要这么做,而只是“我觉得”。
到最后,如你所见,托尼待在了门外,唐也顺利结束了演出
沟通,要采用柔软而富有力量的方式才是最高效,在和他人沟通时:
①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与人交谈时能被尊重对待,要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真诚可敬,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
②每个人容易接受符合自己要求或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信息,而对自己不利或可能损害自己利益的则不容易接受。
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被询问或者被命令的时候,得知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主动权去做出选择,而不是因为被威胁而被迫做出决定。
这四点都在唐和托尼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们常常说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
说话,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实则是体现一个人情商最高级的表现形式。你说话能让对方认可,认同,舒服,才叫会说话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
“世间有一种能力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可,那就是令人喜悦的讲话能力。”
说话是一门沟通艺术,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智慧
扫码关注公众号:拇指上滑,这里有更多精彩的文章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