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出我人生读书
用科学破除成功学的迷信

用科学破除成功学的迷信

作者: 你先走 | 来源:发表于2017-06-18 12:09 被阅读343次
    用科学破除成功学的迷信

    这是5月16号刚出的新书,作者是埃里克巴克尔,全书名为《破除成功学的迷信:为什么你所知道的关于成功的大多数事情都是错的,以及其背后令人惊奇的真相》。

    看到这本书我不由得想到,如今真是一个对科学、对知识特别友好的时代,因为像运气、成功之类的,我们都可以以科学的眼光、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其背后的原理。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多的是讲到了若干两难选择,以及给你一些如何选的建议。


    一、成功与平庸

    我叔叔的儿子今年高考,成绩预估600分左右,在父母和老师眼里,他一直不够努力,自控力差,爱玩游戏,对他的未来他们表示深深的担忧。可是在我看来,这很好啊,高考能拿600分,还是在贪玩的情况下,说明智商绝对够用,而没有成为所谓的学霸,更好。为啥?说实话,你见过几个学霸成为牛人的?所谓的学霸,就是最适应现代教育体系的一帮人,他们循规蹈矩,尊重权威,老师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这种人,很难成为改变世界的人。当然,这群人未来收入也不会太低,但他们充其量也就是高级打工者而已——他们人生的巅峰就是高考成绩出来那一刻。

    这不是我当年成绩很勉强在这胡言乱语,而是有坚实的数据支撑。美国有研究考察了81个在高中表现特别优异、能被邀请在毕业典礼上做报告的好学生——相当于中国的高考状元,长期跟踪他们的发展——90%后来成了医生、律师之类的专业人士,40%在自己的职业中算是一流人才。还有人统计,美国百万富翁高中时的GPA,平均只有2.9(满分4.0),也就是中等生的水平。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自己高中、大学的学霸现状如何?和美国差不多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两个方面:①学校反映的不是真实能力;②学校要的是全面发展,而牛人往往是那些对某个事业怀着巨大的热情,把某个技能发挥到极致的人。这些人,与教育体系可谓格格不入。

    再看一个问题:领导。大家常说领导对一个企业、组织其实没什么用,但有些领导不是又很牛吗?那领导人到底是有用没用?有一个理论认为领导人其实有两种。

    一种是被“过滤”过的领导人 ——经过层层规则过滤当上领导,必然是现行规则的受益者,他们会尽可能地维护现有的规则 —— 他们也就是平庸的几乎没什么用的领导者。

    还有一种,则是“没被过滤过”的领导人。这些人是因为一些特别偶然的原因上位。比如总统出事副总统上位。这种人就有用。

    用这个理论把历届美国总统分类,结果能以99%的准确度“预言”每个总统对国家的影响。真正影响世界乃至于改变世界就是没被过滤过的领导人。

    要成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环境。每个人的基因不一样,谁的基因会光大、发扬要看环境。比如BAT必然诞生在那个方兴未艾的时间段,成功则得益于当时那个大环境,而BAT的老板则因为他们个体的基因在那个创业环境下更适合生存,正好契合了那个年代。就像以菲尔普斯那种上下身几乎均等的不协调身材,去搞体操、举重、拳击、踢足球都不行,只有当一个游泳的时代来临,他才能成名。

    由此可见,要成为改变世界的人,至少要遵守这个“三不原则”:不守规则,不被过滤,不离环境。说来容易,就12个字,难度却很大,在大家眼中,改变世界的人——牛人和疯疯癫癫的人——疯子,其实没多大差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干出什么具有正能量的大事没有。何况,我怎么知道自己最适合写作、唱歌、卖饺子、擦皮鞋、当医生、去创业、做球星、探索太空、电子竞技……还是什么?

    其实,与成功一样,失败也是罕见的,大多数人都是平庸,从这个层面,成功和失败是近义词,成功的反义词是平庸。那你愿意孑然只身去追求成功,还是随大流当个普通人呢?


    二、坚持与尝试

    成功与平庸是一对反义词,坚持与尝试其实也是,前者指一条路走到底,后者则是不断寻找新的可能。

    我们都知道坚持的重要性。“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更是经典的励志语。采访那些成功者,几乎没几个不说到坚持的。嗯,既然坚持就像“捷径”,我应该如何坚持呢?我怎么知道坚持得对不对呢?

    美军海豹突击队为了尽早把不适合的士兵剔除出去,做了一些调研,发现最能坚持到后面的士兵并不是身强体壮的,而是乐观的,也就是自带鸡血。乐观的人不管遇到多大挫折,都会认为:困难时暂时的,这次失败只是因为某个特殊原因,这不是我不行而是运气不好。这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我们先来看最不容易自欺欺人的一类人:律师。美国的律师中,得抑郁症的人数比其他职业要高3.6倍。因为律师这个职业不允许你盲目乐观,你必须在打官司之前考虑各种最坏的结果,什么事儿都要往坏处想。

    还有一个实验,让一群人玩一个游戏,然后每个人评估自己的表现。实验发现,正常人都是高估自己,说凡是我表现好的那都是因为我能力强,凡是我表现不好的都是因为游戏本身有问题。可是有一种人却能够准确评估自己,他们的自我评估和实验人员给他们的打分是一致的—— 这些人是抑郁症患者。

    看来,乐观一点,自欺欺人是一分自制大礼,一种自我保护!

    那怎样才能乐观呢?这个好办,讲故事。《未来简史》里讲过每个人都有一个叙事自我,时刻都在编故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自己一个高大上的故事,比如哪怕是去工地搬砖,我也可以给自己讲: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其实很多事,都是从盲目乐观开始的,比如孙中山、黄兴,他们当年的反清运动就像喜剧,黄兴十次起义十次失败,他如果事先知道这个结果还会干?

    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找准一个领域,持之以恒坚持呢?有一对心理学家夫妇提出了两个技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老婆厄廷根之WOOP思维,即“心理比对”。

    Wish:寻找一个你内心的愿望。

    Outcome:尽情畅想梦想成真的喜悦。

    Obstacle:思考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最担心发生的障碍。

    Plan:在脑子里预演最好和最坏情况,制定计划。

    老公戈尔维策之“IF……THEN……”,即在充分考虑过乐观和悲观情况之后,最后给自己设计一个“执行意图”,也就是提前设计一个遇到障碍的条件反射触发器:

    如果(发生什么情况)……那么(做什么行动)……


    三、内向与外向

    心理学家统计显示,大概有1/3的人,是强烈的内向或者外向;剩下2/3的人,则是有时内向有时外向。

    何为内向?外向?一个简单判断标准是你需要外部环境给你多大的刺激。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而外向的人喜欢人多的环境,喜欢跟人交流。独处会让外向的人感到很无聊。

    就“成功”而言,作者认为外向的人更占便宜,其研究证明外向的人收入更高、被认为更适合当领导、有更广的关系网、生活更幸福,但水平最高的一批人却大多数是内向者,估计原因是要走到某个领域金字塔顶端必须耐得住寂寞。

    作者认为,我们一般印象中外向者表现更好,这很可能是因为外向的人本来就善于推广自己。这就是自我营销!现在分工越来越细碎,想在任何一个领域干出名堂,都需要跟人合作。通俗点说,你需要关系网。

    “关系网”这个词仿佛有点贬义,作者认为关系网没那么复杂。人的大脑并不善于区分什么“不同类别的关系”,对人脑来说,一切“好关系”,都是亲朋关系。所谓外向者的关系网厉害,无非就是多交朋友 —— 最好是真诚的不斤斤计较利益的朋友。

    作者给内向者讲了一些交朋友的办法。你可以先从自己以前的老朋友出发,重新跟他们联络。你可以去找那些看上去跟你比较相似的人,人总是喜欢跟像自己的人。你可以发挥特长,做一个倾听者。你可以主动给别人提供帮助。你可以专门向帮过你的人表达真诚的谢意。

    总之,我们不妨做一个外向者,哪怕假装是一个外向者也是有利的。


    四、自信与自卑

    1997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搞了一个调查:在当世的名人之中,你认为谁配得上死后进天堂?结果非常有趣。总统克林顿支持率只有52%;迈克尔·乔丹的支持率是65%;特蕾莎修女也只有79%。但有一个人秒杀所有名人,获得的进天堂平均支持率高达87% —— 这个人就是“我”。这就叫“过度自信”。

    书里讲了一个更细致的研究。有人让陆续参加一个上午培训的超过五万人自我评价,看看自己的表现跟其他学员相比,是什么位置。结果80%—85%的人认为自己的水平都在 Top 20%,70%的人都认为自己的水平在 Top 10% —— 这还是普通职场人士。那些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专业人士,自我评价更高。

    既然过度自信是如此普遍的一个偏见,而且越成功的人还越是过度自信,那其中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好处很明显,自信带来乐观,乐观让人坚持,坚持带来成功,一个良性循环。

    但过度自信也有问题,比如前不久太极高手和MMA选手PK,那场面真是不堪入目;如果你认为前者有营销炒作嫌疑,那日本这件事则可以排除这种可能:2006年65岁的一代宗师柳龙拳悬赏5000美元和一位36岁的MMA选手打了一场公开赛,不到一分钟就被KO了……唯一的解释是,多年来,柳龙拳过度自信到了自我欺骗的境界。

    自卑不如自信,过度自信又容易自我欺骗,怎么办?有办法,那就是“自我关怀”。

    即要从一个友善的外人的角度看自己,既有自信的所有好处,又没有过度自信的坏处。共三步:

    ①鼓励自己。就像自己的长辈一样,用特别温和的语气跟自己说话,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②接受自己。你并非无所不能,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都会犯错;

    ③面对错误。你要承认这是一个错误,但这个错误不是世界末日,只要吸取教训就行。

    我理解,最好的策略或许是让一个想像中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疏离,像一个局外人,在远处冷眼旁观。在不自信到太自信之间,我们最好的位置当然是适可而止,但究竟哪种状态可称为适可而止呢?我想用另外两个词来说明,即“理性乐观+谦卑”。


    五、工作与生活

    此图是公认的牛人——爱因斯坦给妻子制定的若干条“家规” :

    用科学破除成功学的迷信

    如果说爱因斯坦的物理成就是你的梦想,那他这套家规你可能做梦都不敢想。比如这些条款:

    你要放弃要求我陪你待在家里,放弃要求我陪你外出旅行;

    如果我让你别跟我说话,你必须马上停止说话;

    如果我让你离开我的卧室或书房,你必须马上离开。

    他的妻子全盘接受了,但后来爱因斯坦还是跟她离婚了,因为他要和另一位女子在一起。两个儿子小的时候,爱因斯坦曾经帮忙照顾过,长大就完全不管了。大儿子得了精神病,在精神病院住了三十年,一直死在那里,其间爱因斯坦一次都没去看过他。他的小儿子曾经跟记者说,我爸爸对科学项目都能坚持,而我,可能是他唯一放弃了的项目。

    有人做过调查研究,特别厉害的高手,天才式的人物,大多对家人不管不顾。莫扎特的妻子生孩子的时候,他在另外一个房间继续作曲。如果这些人良心发现,选择多陪家人,会怎样呢?答案是他们的工作生产力将会下降。有个针对男性的研究发现,科学家、作家、音乐家、画家,甚至犯罪分子,都是一结婚就不行了。比如科学家,从结婚那年开始,出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就会下降。而他那个不结婚的同事,哪怕年龄变老,只要不结婚,就可以一直维持很高的产出。

    没办法,天才也是人,不是神。这句话听起来很励志,但看你怎么理解。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最厉害的人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人。有调查显示每个领域里,基本都是10%最强的人干了这个领域80%的工作。比如学术界,大部分最重要成果是少数科学家做出来的。但高水平工作不是使“巧劲儿”搞出来的,不是只要智商高就不用花这么长时间。真正的高手就没有不聪明的。有什么捷径好使,立即所有人都会这么用。现在的共识是,想要成为高手,你的智商必须要达到120 —— 而只要达到120,再高的智商就没用了,剩下的就是比谁的身体好,谁能投入更多能量,谁有足够耐力坚持下来。

    所以,你要成为爱因斯坦式的牛人,就只有放弃爱情、亲情、友情,具体来说就是发朋友圈、刷微博、看美剧、踢足球、聚会、喝酒、把妹、泡吧、带孩子、照顾老人、打王者荣耀等等,你都要放弃……

    最后,我忍不住还要告诉大家一些事情,即使是爱因斯坦,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哪里会成功,啼笑皆非的是,他得诺奖并不是其最高成就“相对论”,而是“光电效应”,晚年他又成了最顽固的保守派,竟然拒绝承认从自己理论延伸推导出来的量子力学……


    六、主动与被动

    以前,我们认为“成功”是少数人的事,后来,我们认为只要努力就人人能成功,如今,资讯发达后有的人看成名事迹看多了,认为不努力也容易成功。

    读到这里,我们可能先需要问自己:

    你是做个守规则的好学生呢,还是做个与体制为敌的极端学生?

    你是现实点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呢,还是乐观点讲故事哄自己坚持下去?

    你是科学评估各种方案再动手呢,还是无知无畏先动手再说?

    你是做个内向的人,专心做好一件事呢,还是做个外向的人,积极寻找新机会?

    你是个收入高又顾家的新好男人呢,还是沉迷工作只顾自己?

    不论你拿这些问题去问谁,不仅没有标准答案,估计也没有你想要的答案。

    这里的关键,其实是你有没有主动权。

    人到底想要什么?研究发现有四个方面,是所有成功者都想要、但是感到在某一方面有所欠缺的。这或许就是成功人生的四个维度——

    幸福:生活中的乐趣和满足;

    成就: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

    意义:对别有没有一个正面的影响;

    遗产:你走了之后的价值观和成就,能不能给别人未来的成功铺平道路。

    尽管我们都喜欢“有选择”,不喜欢“做选择”,但是你总要选。有的人,就是比较被动的选择:看看都有哪些选项,评估一番优劣,从中选一个最好的。而有的人则是积极主动地选择:他先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当前这些选项是否适合自己,如果都不适合,他可以改变选项,甚至创造新选项。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中文名“司马贺”)有个理论,说你的原则可以是“最大化”,也可以是“满足”。

    具体到成功的四个维度,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主动、以我为主调整选项,对某些选项采取“满足”策略。

    比如说,如果你要追求极端的成功,那么你可以对“幸福”和“意义”采取满足策略。这就意味着你对物质享受没有太大要求,偶尔度个假、一年看两场电影就可以了。你对亲友也不能承担太多责任,有时间就陪陪,没时间就不陪了。你没有什么丰富的业余生活,也不是个好家长,但是你对此满意。然后你集中精力,追求“成就”和“遗产”。

    “满足”提供了一个自我限制,有了限制,决策就容易。

    所以说来说去,成功是选择。是你自己想做个什么样的人。当然你的选择可以随时调整,不过一定得是“你的”选择。


    在想成功之前,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有没有勇气放弃一些东西。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制约我们的,往往不是不想努力或不努力,而是那如影随形的放不下其它东西的恐惧,导致了我们始乱终弃。

    其实,做个平庸之辈,随大流几十年,也没啥大不了,早想清楚早通透,也能过个及格水平的一生;可是我们总是想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我们总是自视太高德不配位,我们总是抱怨太甚反省不深,我们总想一本万利一劳永逸不知凡选择必付代价……

    其实,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都是自找的,成功与平庸的区别也被夸大了,真正的鸿沟仅有一个,一直长存,就是选择的智慧和放弃的艺术,高深点讲,也不妨看成是“中庸”——动态平衡,不是不偏不倚做“平均的幻梦”,而是你选哪个方面放大到极致的同时又选忽略哪个方面到没底线来保持平衡……

    此文为万维钢先生《精英日课》读书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科学破除成功学的迷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tb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