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申明,这本书没有鸡汤,主要是心理学研究成果,豆瓣评分达到9.0,作者霍尔沃森。这也是Lachel先生小密圈第二期拆书活动的指定书目。
关于“为什么你那么努力,一切还是然并卵”之类的软文已经够多了,结果就是你看了同样然并卵。
为什么我们总是事倍功半?拖延症变成了拖延癌?减肥减肥越减越肥?思想总是很犀利,行动总是太无力?
问题到底出在哪呢?估计很多人都会想到,自己是多么缺乏自制力。
到底怎么解决呢?简单讲,要实现一个“小目标”,就得理解目标究竟是什么,如何激发动机,在何处容易失败,以及怎么做才能成功。接下来,让霍尔沃森女士助你一臂之力。
一、奥巴马为什么戒不了烟?
2007年2月,奥巴马同志向《芝加哥论坛报》表明了他坚定的戒烟决心:“过去的几年中我曾阶段性戒烟。这次我夫人给我下了钢铁般的严令——即便在竞选活动的压力下也不可屈服。”他没有成功。2008年《纽约时报》甚至揶揄他:“从奥巴马先生在各种访谈时对吸烟进行的调侃里不难发现,他就像无数年末发誓戒烟的人一样,没能真正做到。”奥巴马没有自制力不知道怎样实现目标吗?我想,他肯定知道得不必你我少。
那问题出在哪呢?科学研究发现,自制力就像肌肉(《自控力》一书中也有类似论述)。这个比喻非常好,也就是说:①自制力人人皆有;②自制力也会耗尽;③自制力锻炼可得。
所以,奥巴马戒不了烟,正如成功者并非事事成功,奥巴马不是烟瘾太大,也不是自制力太差,而是因为其它事务太多,自制力之井干涸了。
举这个例子,最关键的是,作者想说明,即使奥巴马,也有做不到的烦心事;以及,即使是你,也可以搞定很多烦心事,只要将自制力用得其法、用得其所;再者,我们每个人,智商、能力包括自制力,这些都是可习得的,而非天生注定的,没有什么我天生就不会理性思考、无法抵制诱惑之类的说法。
二、几个悖论
(一)“做到最好”还不够好?
我们常常告诉别人“要尽你所能做到最好”,可是,他们常常不会做到最好。我们会想,这个傻瓜,实在愧对我心。且慢,他们做不到,我们至少有一半责任。问题就在这个“做到最好”,什么叫“做到最好”?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对“做得最好”的解读。
比如,今天是你和老婆7周年结婚纪念日,终于熬过了7年之痒,你们都很激动。烛光晚餐上,你握着老婆的手,色迷迷地说,回家后我要给你一份大礼。老婆会意地笑了,满怀期待地说,那你一定要——做到最好。我们都知道你深爱老婆,也知道你们在某些事上可能很有默契,可是,“做到最好”究竟是“我要做到老婆满意并觉得我尽力的程度为止”还是“我要把这件事做到没有一丁点儿更好的余地为止”呢?无疑,我们大多数时候会默认为前者。这其实很讽刺,“做到最好”恰恰成了平庸的配方。
那拿什么来取代“做到最好”呢?答案是:具体而艰巨的目标。怎么说?前者好理解,“具体”排除了在这个标准以下的表现,达标或非达标,没有中间地带。后者有些反常识,“艰巨”不会导致失败吗?在此,“艰巨”不是指不现实的目标,而是艰巨而具可能性。因为有难度,才会促使你下更大功夫,更加聚精会神,更加没有二心。
(二)“为什么”比“是什么”好?
正所谓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人们常常默认抽象的“为什么”是比具体的“是什么”更高级的一种思维方式。
心理学家雅各布·特罗普和尼拉·利伯曼发现,人们做选择和决定时的思维方式会被时间左右,如果是短期的事则倾向于用“是什么”的思维方式,考虑较多的是眼下的收益;若是较远之后的事则更喜欢用基于“为什么”的逻辑,会考虑更多潜在的回报。换言之,就当下而言,我们都像精于算计的会计;说到未来,我们则像贪婪的野心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关于将来的计划总是刚开始听上去不错,但越临近越发现不对劲?
既然“为什么”式的大体思维能使你更有动力,而“是什么”的细节式思维在你做困难或生疏的事时最有帮助。那么,要实现目标,就得针对不同情况转换思维方式,知道何时该想“为什么”,何时则需要想“是什么”。
(三)乐观不是很好吗?
当下,是一个“积极心理学”横行的时代。我们都知道“正面思考”的重要性。大部分励志书告诉你只要相信自己能胜利,就能轻松胜利,比如那本有点神叨叨的《秘密》。
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奥丁根做了一项关于减肥的调查,结果如下:那些相信自己能减肥成功的女士比相信自己会失败的平均多减掉26磅,很好;可是,其中那些认为减肥之途道路崎岖的人又比认为会很轻松的人平均多减掉24镑。在其它领域也有类似发现。
可见,乐观有两种:“相信自己能在克服很多困难后成功”与“相信自己能轻而易举成功”,这两种不同信念对实现目标会产生不同影响。那些最终成事的人,不但有信心获得成功,而且还相信成功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为什么相信道路崎岖对实现目标来讲那么重要呢?因为,相信目标艰巨的人会做更多准备,为目标做出更多行动。而觉得实现目标轻而易举的人根本就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然后当梦想破灭时他们就有可能崩溃了。
三、让我们来把目标搞透彻
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引导你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一)搞清目标动机
研究发现,人的目标动机有两种——“表现型”与“进步型”,动机不同则能量不同,直接决定面对困难时你能坚持多久。
“表现型”的精力常被指引到获得一个特定结果上,比如考100分、业绩比同事好。这是因为我们认为达成后能获取肯定,会使我们看上去或自我感觉很牛逼。但是,这种动机都有一个“成王败寇”的特征,非赢即输。当你只在乎“表现好”时,“差不多好”和“大部分好”一点都不能带来安慰,你就容易过早放弃。
“进步型”不因是否达到特定结果来评断自己,而是问我有进步吗?我学到东西了吗?……这些人着重于自我提升而不是相互比较,只关心是否做出了最大努力成为最好最有能力的自己,而不是证明已经是最好的了。当人们以“进步”为动力时,遇到挫折,他们不会仓促放弃,而是做出行动。
那是说“进步型”优于“表现型”吗?不。实验证明,在处理比较简单的事时,“表现型”能取得更好成绩,比如解数学题或玩弹珠游戏,但在面临复杂情形时,“进步型”更容易保持动力,坚持到获取胜利。
于是就再清楚不过了,遇事第一步判断事情难易程度,第二步确定目标动机。放心,这个问题不会让人纠结,因为人生中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很复杂很困难的。
(二)把握目标类型
有为人父母经历的人比较清楚,当一个孩子开始学走路时,父亲偏重支持孩子去探索、尝试,跌倒一下也没啥不得了;母亲则显得比较谨慎,为防止孩子受伤而处处小心。
不难看出,父母目标相同但侧重点不同,父亲是“进取”型,用经济学语言表达就是“追求收益最大化”,母亲则是“防御”型,侧重于“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从抚养孩子的角度看,两种类型虽各有优劣但相互协调、补充,完善了对孩子的教育。而我们每个人就像这对父母的集合体,同时追求两种目标,但正如一个家庭总有一种类型为主,我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主导目标。我们需要的就是准确把握自己的目标偏好,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甚至针对想达成的事,调整目标偏好。
简单说,就是乐观的人适合“进取”目标,反之则适合“防御”目标。乐观能在你追求“进取”目标时给予极强的动力,
如果你正在追求“防御”目标,过多的乐观只会削弱动力与警惕,而悲观则会让你打起十二分精神。
(三)关联底层目标
买一件新衣服、换一个新手机,甚至中一次大奖,能带给人多大多长的幸福感?我相信这点现代人都不陌生,短则一两天,长也不超过半年。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伪需求。
在人类为达到心理健康而必然产生并满足的动机方面,大多数心理学家认同三种人类天生需求:关联感、胜任力与自主权。人是社会动物,对应“关联感”;人有一颗完善、证实自己的心,对应“胜任力”;人之热情在于自由创造,对应“自主权”。只有把你的目标与这三种基本需求相关联,才算是好目标,才会成为可持续坚持的目标。
(四)搞定不同目标
1.事情容易时,用“进取”目标,聚焦于成功带来的好处。 2.没有动力时,选择“防御”型目标,聚焦于失败带来的损失。
3.事情困难时,选择“防御”型、“进步”型目标,把注意力从“表现”转移到“进步”,目标要具体,仔细研究任务步骤“是什么”。
4.诱惑横行时,侧重于避免损失的“防御”目标,多用“为什么”思考。
5.如果你需要速度,选择侧重于收益的“进取”目标。
6.如果你需要准确,选择侧重于避免损失的“防御”目标。7.如果你需要创造力,选择“进取”目标,并确保你追求的目标是发自内心的。
8.如果你希望奋斗的过程是愉悦的,选择“进步”目标,同时确保目标为自主选择。
9.如果你想拥有真实、长久的幸福,选择满足“关联感”、“胜任力”和“自主权”这三个基本需求的目标。
四、“如果……就……”的神奇力量!
很多人认为最常见的错误是因为不知正确行为而导致,但问题往往出在执行时。
怎么执行?有准备有计划地执行,这一招其实很简单,就是“如果……就……”。我们在为目标打拼的途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能被简单的“如果……就……”计划解决。
1.决定具体行动。例如“学习”——你需要清晰、精确的目标。建立类似于“每天阅读10个公众号、每天写知识笔记、每周进行知识回顾、每周读一本书、每周写一篇至少1000字的书评”的清晰计划,那对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达标与否就一目了然了。
2.决定时间和地点。帮助你的大脑探测并抓住行动时机——即便是在你的意识无暇顾及时。
3.整理出“如果……就……”计划。把上述几步整理成一句“如果……就……”式的陈述,比如“如果是平日晚上,我就先写作知识笔记”。
4.瞄准障碍。想想达标路上有可能出现的障碍与诱惑。你要如何应对?为你想到的每一点制订一条“如果……就……”计划。(“如果平日晚上朋友约我喝酒,我就告诉他我正在吃感冒药”)这使你提早制订出最佳计划,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能保证你不偏离达标的轨道。
五、我的看法
这本书最精彩的是前半部分,丰富了我的认知,比如不同的事采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为什么”还是“是什么”;又如“表现型”和“成长型”,前者总是围绕证明自己而做决定,格局太小了;而“相信会成功但路上会有很多障碍”、“具体而艰巨的目标”这些观点不就是从另一个维度解释了“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吗?
最后这关键的一招“如果……就……”,要说有太多原创性不一定,但有用我敢肯定。因为,再强大的自制力,也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扰动影响目标达成;即使无法穷尽各种可能,我们也可以在遇到困难时找到一些参照并迅速形成新的“如果……就……”。
六、由此得到
怎么达成一个“小目标”?
1、相信自己能成功,只是需要克服一些困难;
2、把需要达成的目标区分为不同的阶段、细化为具体的行动;
3、针对不同阶段不同行动可能遇到的困难拟制“如果……就……”清单;
4、马上就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