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维度,直击关键点学生创造。信息化教学似乎在教育这个大行业很受欢迎,但是作为最中心的“自带设备”这种学习方式方法,仍然没有泛化。“泛化”指具体的、个别的扩大为一般的,它要求分散,需求“广”和“多”。我们的自带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确实很泛化,但是在我们的课堂里却很少见,所以我们的课堂“翻转”不了。 (2019.01.23)
按李希贵校长说的,我们的学生在校园里始终生长不出自我管理的能力,始终处在一个被管理的地位。这种模式的持续会不会让我们的学生完全丧失自我管理的能力?
手机是未来世界的中心。学生到底该不该带手机上学这个问题不应该“一刀切”,放大或缩小都是不合理的,最恰当的是把它“常态化”对待。
上海嘉定实验学校和深圳南方科技实验学校的案例都告诉我们:自带设备已是趋势,无论你对此持什么样的态度。数字技术终将会贯穿于教育。老师开放数字化,学生才能更数字化。让老师数字化动起来,学生才会有探索的机会和渴望。对此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数字化面前师生是平等的:地位平等、机会平等、使用平等。作为教师不能剥夺学生融入数字化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人们都说喜欢这个喜欢哪个,但是是挂在嘴上的还是变为动力的?很显然前者就是假喜欢。我认为凡引发不了实践的,要么并不是真的很喜欢,要么就是不喜欢。只有情绪体验,没有深度思考和参与的就是假喜欢。
由此,我反思:我们的教育对学生来说大多数是“必需”大于“喜欢”,而且似乎更倾向于老师的“喜欢”和“必需”。我们的学生,只会教材本身的知识点,我们学生的知识面是以教材的多少衡量的。这么想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只有“教育者”,没有“受教育者”,再按照教育的定义来说,我们的教育似乎还不能称之为教育,最多算的上教授。
没有真正的喜欢就等同于没有真正开始过。喜欢才有动力,喜欢才是是最大的动力。喜欢的程度越深,你为之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喜欢”才是最缺少的资源。这样的资源,作为教师的您缺吗?您的学生缺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