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利益”,这是我在浏览器上搜索到的释义。
然而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搜索这个词,几乎每一次被骂“自私”后我都会去网上,不为别的,我就想试试在万千与“自私”有关的话题中能不能找到一个褒义词,或者,中性词也行。
最后无一不是失望告终。
久而久之,我也在想,这种行为到底是一种心灵的慰藉,还是所谓的自欺欺人。
(1)“你这孩子从小就自私”
第一次被说“自私”是在初中,算来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那个中午的菜很丰盛,有我最喜欢的“油焖大虾”。终于临近十二点,扑鼻的菜香让我忍不住直咽口水。
家里突然来了个电话,有个不熟的亲戚突然叫爸妈去参加什么庆生宴。
我妈碍于面子去了,走时还和我爸嘀咕怎么随份子钱。
我妈走前叫我在家自己吃饭。我那时没“孔融让梨”的觉悟,笑呵着应了。
等父母回家,一盘“油焖大虾”成了洗干净的盘子。
我妈看了一眼,什么也没说。倒是我爸先开口:“你这孩子有点儿自私啊。这从小事就看得出,你全把好菜吃了,都没想着给父母留点儿。”
我爸用很认真的眼神看着我,至少那时的我是这样觉得的。我闷着头回房间不再多讲,“油焖大虾”成了我最讨厌的菜。
(2)“你这孩子只想着自己”
我后来劝自己那次我爸的眼神只是和我开玩笑,但我爸后来没和我解释什么,我想他是认真的。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第二次被说自私也是在一场庆生宴上。
那年我高二,别扭得挤在一群互相敬酒的大人中,格格不入。
有个姑姑,应该叫姑姑,反正我只见过她一面。她突然聊到国家二胎政策,调侃我妈:“再生一个呗,响应国家政策。”
我妈那年四十五岁,如果要生绝对的高龄产妇。我妈笑了笑:“老了,不能生了,一个孩子就够了。”
“哪里老了,生一个呗,”那个姑姑喝了口酒,继续,“你问你闺女肯定也想要个弟弟。”
姑姑眼神示意我,我想了想,回答:“我不想要弟弟妹妹,我一个人挺好的。”
我看着姑姑脸色一变,皱眉:“你这孩子只想着自己,不能那么自私啊……”
剩下的话我记不清了,直到现在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高龄还要生?为什么应该多要一个孩子?以及,为什么不想要弟弟妹妹就是自私?
如果我弟弟妹妹出生,我们将会有接近二十岁年龄差,我必须愿意吗?
大人们尴尬的笑了两句便移开话题。我静静坐在那儿,心如刀割,那是我第一次有这样的念头,我是不是真为自己想太多了。
(3)“你这人一点也不为朋友考虑”
进大学以后,我不爱与人交往,凡事喜欢独来独往,这样做事会快些。
唯一关系算好些的朋友是上床室友。室友爱扎个丸子头,说话甜糯糯的,很招人喜欢。
突然有大概三四天时间,室友经常蹲厕所哭着打电话。她尽力把声音憋小,把厕所门反锁,里面人还是能听到呜咽声。
有人说她失恋了,有人说她借钱还不了,什么样的说法都有,参差不齐。
她打死不愿说,我们也不敢问。
终于一天中午,就我俩在寝室,她肿着眼哭着同我讲:“恩恩,你能借我一万吗?”
我第一时间觉得她犯了事儿,我想安慰她,但在那一瞬,我什么也没说出口。
一万元太多了,我才大一,生活费加起来都还要凑。
“我只能借你一千。”
然后就是我很熟悉的那句话:“你怎么那么自私,我们的感情才值一千吗?”
最后她一分钱也没向我借,我也在不久听说到这件事的缘由。是她弟弟酒驾撞了人,父母想她要钱还赔偿。
她退了学,我们的关系止步“自私”这个词。
(4)“被叫自私的孩子心会有多疼”
我从小就被人认为不爱说话,浑身透着生人勿近的感觉。
我习惯早起,习惯自己回寝室休息。我不喜欢与人结伴,我曾在网上看过心理医生,医生说不应把这种行为单纯归结为“自私”,这里会有性格,家庭等各方面因素。
那天晚上我彻夜未眠。医生的回答是我这些年来听过最让我心安的回答。以前每次被说自私我心都会疼,然后习惯,想着可能就是我为自己想太多了。
我曾经在无数个黑夜想起被说“自私”的场面,每次我都心如火烧,不久又难过得说不出话。我无法解释为什么多年前我吃“油焖大虾”那天没有想到父母,无法解释一想到有弟弟妹妹就觉得全是坏处。我更加无法原谅自己,在好朋友向我寻求帮助那天中午,我没有先问她发生了什么。
我认为那种心灵的折磨是“自私”的代价,我经常失眠睡不着觉,害怕成为电视里演得那些没心的坏人。
我和那个只花了三十元就在网上预约的心理医生聊了很久,把这些年的悲伤都倾诉了出来。
我小心的问她“我是不是太自私了。”
她跟我发了个爱心的表情包,告诉我:“自私和自我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生来自私,他们没有心,不会为别人想,更别指望事后来反省自己。”
“你不一样,你会想,你会去思考自己的不对,你也为别人想过啊,这些所谓的自私只是你保护自己的行为罢了。说来有些遗憾,有的人注定是要孤独的放光的,不必太过在意。”
那天晚上凌晨两点,那是我唯一一次不再心慌的拿出手机,我没去浏览器。
我打开知乎,提问:自私和自我一样吗?
几分钟后,我看到第一个评论:不一样。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喜极而泣。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献给每一座孤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