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坐在公交车窗边,望着窗外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车流,脑海中浮现出一些奇妙的想法?有没有在阳光充足的午后,悠闲地走在路上,若有所思地想着什么?有没有在洗澡的时候,小脑袋瓜在不停滴转动,觉得自己好伟大,能想出那么有哲理的话语?这些时候我们不是在路上,就是手边没有能记录的工具,总是想着等一会儿一定要把这些想法记下来。然而当我们达到了安全的地点,或找个地方坐下来,却在想:我刚才那些想法都是啥?刚才的我是我吗?怎么突然就不记得了呢?原来这些就叫做灵感,它一闪而过,稍纵即逝,也突如其来。但只有充足的落实到行动上的冲动才发挥它的作用,完成它的使命,真正的称之为灵感。
上面三个涌现灵感的场景我都经历过,只有少数的及时记录下来了,大部分都是没能及时记录而忘记了当时的奇妙想法。训练营第一天写“为什么写作“时,好多想法就是在洗澡的时候想起的。想着洗完出了浴室提笔要写时,它早已支离破碎。写下的仅仅是那时想法的框架了。第四天“我有点后悔变成一只猫“的脑洞文是在那天的午饭后躺在洒满阳光的床上。身心不再紧绷,任由其尽情发挥,不受思维的禁锢,很多念头是在放松的环境下产生的。
灵感这东西是一门玄学,没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说来就来了。不过我们可以创造这样一种情景,一个场景,让写作时的自己尽快的进入状态,慢慢地寻找灵感。因为有了灵感才进行写作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写着写着突然来了灵感,文思泉涌,一发不可收拾的案例是多数。当然在聊天中也是可以获得灵感的,我认为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头脑风暴“。听音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就是潇洒姐提到的从别处找灵感。“别处”有很多,比如电影,展览,音乐,话剧,运动等等,都是可以获得灵感的。
在我看来,它有时是带着思考和问题涌现出来的。有时却是自己蹦哒儿出来的,让人措手不及。看似可遇而不可求的灵感源自于生活的细微之处,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成功滴捕获。生活的经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通过阅读与已有的认知进行碰撞所产生的想法,才最有价值。这样的灵感是一个饱满的而不干瘪的果实,一个丰富且多彩的玄幻世界,一个深刻而不浮夸的内涵,一份不需要唾手偶得的从容,一个洗刷了苦苦等待的坦然。
文章尾句模仿《文化苦旅》中的一段话:
原文: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