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对联
对联微课实录|关于短联炼字和读云亭应征联

对联微课实录|关于短联炼字和读云亭应征联

作者: 曾联惠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2-21 18:24 被阅读503次

    (2019年2月21日)

    曾小云(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讲师)

    今天,看到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交流群两位联友晒出短联,激发我讲短联的念头。前面讲过如何炼字,【延伸阅读:炼字,短联出彩的重要手法】这次我想继续讲短联的炼字。同时讲讲我昨天的一个投稿。

    某联友七言联云:

    半夜微风吹绿柳,

    一轮晓色染红春。

    我肯定动词“染”炼得好,“红春”也有新意。同时指出,相对“染”,“吹”太一般,可以炼炼。我提示联友想想有没有更有表现力更形象的动词。某联友马上想到了一个动词:梳。我也想到了。“梳”用了拟人手法,比“吹”更形象。不过,“半夜”似乎也可以改一下。因为不是重点,此处略过。

    这个“梳”字从哪里来的呢?我说,不是从我们头脑中蹦出来的,而是古人诗联中就有的。出自郑板桥的对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我们炼字,就要想想古人诗词、对联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拿来,不用付费的。

    某联友提出疑问:“拂绿柳”行不行?

    我的回答是:拂,没有“梳”那么形象、有情。

    某联友自撰书房联请大家斧正。联云:

    嚼书文启智,

    泼墨笔生花。

    我肯定“嚼”字炼得很好,可惜“文启智”太一般化,没有照应到“嚼”字,用某联友的话说就是“生硬”。就像踢足球,某个球员传了一个直塞球给前锋,前面一片开阔地,可是前锋不给力,把球打偏了,或者弄丢了。怎么办呢?

    对联微课实录截图,源自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群

    我们还是得回到“嚼”字。嚼的结果是品出味道。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就可以把“文启智”往味道这个方向靠拢。因此我建议改为:

    嚼书文有味,

    泼墨笔生花。

    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群联友王卫民撰并书,曾小云指导撰写

    好几个联友表示赞同。

    我这个“有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也不是凭空从我的脑袋里出来的,也是从古人现成诗句中得来的。来自宋人阳景春的残句:

    诗书有味嚼逾美,编简无花开自香。

    虽然是残句,但我印象非常深刻。看到这个书斋联,自然就想到这个残句,就用上去了。这再一次证明,我们写对联积累很重要。当然如果积累有限,也可以借助搜索工具弥补。

    某联友问用虚词行不行呢?改为如下:

    嚼书真有味,

    泼墨自生花。

    我的意见是,本来也可以,但因为是短联,我们尽量要展现形象。如果加了虚词,有可能冲淡形象。


    资阳凤岭公园征联昨天截稿,我投出一副读云亭联:

    上去但平心,看云衣云狗;

    下来休大意,有山放山拦。

    这是旧作。因为看到亭子当中有云,就想到这副没有获过奖的联。觉得应该合适,就投去了。

    接下来讲讲我的创作过程。

    亭,本意就是停,主要功能是让人休息。我的构思就从上去下来的角度,形象地阐发人生哲理。上联告诉人们,即使登上了高位,也要用平常心,不能得意忘形。你看那云瞬息万变,一会儿变成衣服,一会儿又变成苍狗。下联告诫人们,下来落地的时候,不要以为不是在高危的地方就可以放心无碍、大胆行事了。你看,即使是一座山放过了你,还会有另一座山阻拦着你呢。

    这副对联的立意就是这样。告诉人们哲理,却是通过形象,而不是干燥无味的议论语言堆砌。

    联友评论说角度新颖、寓意深刻。

    此联语言材料,我称为联料,从哪里来的呢?也是从古人的诗句中来。

    云衣云狗,化用杜甫《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诗意。山放山拦,化用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一山放出一山拦”诗句。这两首诗应该都是名诗,不生僻的。这再一次启示我们要多积累。

    对于化用诗句,某联友认为:首先是要熟知杜甫和杨万里的这两首诗,最关键的是要能引用得恰到好处!

    某联友问:“评委能想到这么多吗?”征联就是这样,我们无法左右评委,只能遵行自己认为正确的写法去写,没办法管那么多,也管不了那么多。

    再看对仗。

    “平心”对“大意”与一般的对仗不同,不可以结构不同诟病之。后分句四字自对也有特色。衣、狗是名词,放、拦是动词。在齐整中体现变化,这就是当句自对的妙处。

    再看句式的选择。

    两个分句,都是五言。如何避免节奏单调?看看我是如何体现变化的。前分句是律句,节奏完全同律诗。后分句类似词句,有一个领字,领起后面四字,变成了一四的节奏,有变化。

    总之,我们写对联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到齐整之中有变化,矛盾之中求均衡。

    某联友说:

    云衣狗、山放拦,这是这副联的最最动人之处!


    2月22日补记

    讨论还在继续。

    一位联友将五言书斋联:

    嚼书文有味,

    泼墨笔生花。

    改为四言:

    嚼书醉味,

    泼墨生花。

    原创作者认为,从诵读角度和书写角度看,动感和语感似乎不如五言。这也可能是为什么从唐朝以后,四言诗就退出了诗语结构的原因吧。对联不只为看,也要能诵。四言是在单音词的基础上产生的。单音词就不如双音词容易表现。

    我同意原创作者的看法。同时认为,“醉”字似乎想要强化感情,但用力过猛,让人觉得突然,缺乏必要的铺垫,让读者接受不了。还是不如“有味”自然。一方面我们强调要炼字,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防止炼得过头。文字无特别的妙处,妙在恰到好处。

    一位联友改为:

    嚼书知味隽,

    泼墨□神怡。

        我说,神怡太虚。本来文字就少,我们要在有限的文字中提供尽可能多的形象。“生花”就比“神怡”更形象。小说要写人悲伤,最好不要用形容词,甚至不要用“悲伤”一类的词,而要通过名词、动词来描写。诗歌是这样,对联也是这样。要表现神怡的情态,也要用一些能够展现形象的词。


    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即将开营,现在开始报名。3月初开班,到8月份结束,共计180天。教学内容包括12节精品课、一对一辅导、《对联话》品评等9大内容。为了确保一对一的效果,限额招生。请有兴趣的联友加微信群13576651312

    12节精品课程的主要内容:

    前    言  一个小奖就能赚回学费,你也可以试学这门对联课

    第一节  用13年写征联的经验和教训,换你直走正路、少走弯路

    第二节 关于征联的那些事儿,不写征联也可以了解下

    第三节  “搜”用终生、“韵”用自如的对联神器,原来可以这样用

    第四节  对联写作入门的“潜规则”,你写的每副联都是这么“潜”过来的

    第五节  如果学联者人手一份《对联话》和《楚望楼联语》,还会出现那么多“锦绣”对“辉煌”吗

    第六节  困扰、争论多年的对联平仄问题,这里一句话就总结清楚了

    第七节  还在用词性和结构衡量对联的对仗吗?再不走出误区就晚了

    第八节  不洞悉对联的本质,写到100岁你的水平还在原地

    第九节  对联就是“自带光环”的萤火虫,这个妙喻背后蕴含着什么

    第十节  对联上下联之间是什么关系?这里有一个你绝对没有听过的说法

    第十一节  什么是“联料”?成联是这样“联”成的

    第十二节  雅俗不是判别“联家语”的标尺

    详情见以下链接:

    一个小奖就能赚回学费,你也可以试学这门对联课

    我们的口号有两个。一个是端端正正学清联,大大方方写征联;一个是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朱自清先生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让我们开门接福,迈步争春!

    先了解一下,请看以前的六节付费课程,共计33元。为与即将推出的12节新课相统一,到训练营正式开班时,这6节课将调整为每节20元。想学的联友和学员尽快上简书付费学习:

    第一课:玉田寺征联这样写,可以大大增加获奖机会

    第二课:“东方太阳城”征联,曾老师是这样写太阳神殿对联的

    第三课:用这一秘笈,曾老师不止“八大山人杯”征联获奖

    第四课:缓解写征联用词不到位问题,用这招见效快

    第五课:关于寺庙楹联写法,这或许是举例最多的文章之一

    第六课:春联是写作门槛最低、获奖最易的一类楹联,同意的请拿起笔来

    先预热一下,请加曾老师的微信13576651312。你不来,我不唠。

    2月22日补充记录

    讨论还在继续。

    一位联友将五言书斋联:

    嚼书文有味,

    泼墨笔生花。

    改为四言:

    嚼书醉味,

    泼墨生花。

    原创作者认为,从诵读角度和书写角度看,动感和语感似乎不如五言。这也可能是为什么从唐朝以后,四言诗就退出了诗语结构的原因吧。对联不只为看,也要能诵。四言是在单音词的基础上产生的。单音词就不如双音词容易表现。

    我同意原创作者的看法。同时认为,“醉”字似乎想要强化感情,但用力过猛,且让人觉得突然,缺乏必要的铺垫,让读者接受不了。还是不如“有味”自然。一方面我们要炼字,另一方面我们要防止炼得过头。文字无特别的妙处,妙在恰到好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联微课实录|关于短联炼字和读云亭应征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uud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