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感谢推书的小仙女Jenny,一共两本《奇特的一生》和《笔记本圆梦计划》,关于日常记录、时间记录从2014年影响她到现在还在延续的两本书~
* 然后再次发现,我花了半小时去搜的书,甚至看完了之后发现微信读书也有,结果就因为我少打了几个字,或者我眼瞎没看到后面那几个字(不过也要感谢我搜到的书,因为虽然内容一样,但排版不一样…
* 好好的十六章,精装版却一段段给你拆开了,需要交智商税吗?
* 其实这本书很薄,很快就能看完,PDF版总共也才176页,但是摘抄花了我两个上下午,写完了我一支笔(可能还有《我生活的种种模式的原因》),抄的我手指疼…
* 我只所以画了那么多时间去抄录,主要是这是一本实用性的书,它的主题就是“时间统计法”,而我不想看过这本书就是走个形式,而是要把实用的工具实践于生活中去。
* 当然,我在那边抄录的同时还在那边感叹/吐槽/反思/对比… 什么的,所以我可慢了,但是所花的时间是值得的,一开始我是边看边抄录,之后改变了方针,看完了第八章放弃抄录,直接先把一本书刷完了,才有了后面的发生的事情。
* 后面的抄录主要是对着微信读书里面的“精装珍藏版”的,所谓的精装珍藏版大概就是给你们把一整段内容拆拆拆成了一小段一小段的,免费赠送个标题… ,还有还有些要点(干得好!行吧,我又开始吐槽了…
* 行扒!来总结下我抄录了24页之多的收获与感想(思考/反思/对比/学习/实践):
1. 死者是属于大家的。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一百个人里面你就有一百个形象的节奏吧…
2. 日记要求不高,只要求老实、思想和意志。
3. “噢,路齐利,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塞纳卡写到“造物主交给我们,归我们所有的,只有这个不断流逝的、不稳定的东西。就连这个东西,谁只要愿意,都可以把它从我们手里剥夺走… … 人一点也不珍惜别人的时间,虽然它是唯一再怎么想也无法收回的东西。你可能会问,我对你教诲开导,我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老实说,我的所作所为同那些挥霍浪费然而有条理的人一样,对自己的每一笔支出都要记账。我不能说我一点也没有浪费,但我总是心中有数,我浪费了多少,是怎么浪费的,为什么浪费的。”(对自己的每一笔支出都要记账:总是心里有数、浪费了多少、是怎么浪费的、为什么浪费的。
4. 无休无止地进行自我工时标定。任何活动 ——— 休息。看报、散步,都记下时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5. “因为译文要比原文易懂。”(这个有点可爱,我有点想笑…
6. 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 … (学会利用“时间下脚料”
7. 应当不断挖掘一切时间的潜力。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8. 应当学会计算一切时间。
9. 要采用这种方法,必须知道一切有效时间,洞察时间中一切曲里拐弯的地方和空白点。这个方法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的宝贵。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由此,我会想到的是地图/地域,发现一块新土地…
10. 每月小结虽然巨细备载,年度总结中仍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切,加以计算,分门别类。一年来的工作和休息 ——— 简直是什么事情都要结算累积。
11. 人要给自己规定这样的制度,只能出之于自己的主动。(参考上条和书中大量的示例就能懂得这份“主动”了。
12. 做年度总结,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完成,为什么… …
* 柳比歇夫以他的总结作为镜子。这面镜子的水银有点儿特别:它照出来的不是人现在的面目,而是他过去的面目,才过去不久的。在一般的镜子面前,人在他自己的目光逼视之下,总要装出一副样子,装成什么样子倒无所谓,主要的是要装。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他希望的那副模样。日记也会歪曲,不能真正反映人的心灵。(好好反思下这段话。
13. 柳比歇夫的总结公正客观地反映了过去一年的历史。柳比歇夫的方法,以它细密的网眼,抓住了变化无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通过看完这本书后两天的时间记录实践,除了对一天的行程一目了然之外,就会很明确自己在哪不知不觉就浪费了时间
14. 私生活和心境不能妨碍工作。心境及其它的喜怒哀乐自有它们的时间,统统放在“家务”栏里。(值得反思的一点。
15. “ 简短地回顾过去,以便更好地理解现在 ”
16. 人的精华中,最值得称道、最牢固的,是精神价值。
17. 他不能光是欣赏艺术;凡是读过的、看到的、听见的,他都必定要去设法领悟。他仿佛是要把这一切都消化了,以充实他的人生观。不管是但丁还是列斯柯夫,他对他们的作品领悟得越充分,从中得到的享受也越多。(我会去反思:欣赏/享受,思考/领悟,这些人的文学修养/广度与深度,还有那个词“禀赋”?
18. … …从表面上看,他仿佛是惟妙惟肖地复制了一切必要的动作和行为。然而并没有心领神会。艺术的精神方面,他并没有感受到。没有领悟。他“知道”,他“熟悉”,他“了解”,他“通晓”,但是这一切几乎不成其为文化修养。(对应那句“科学与思想携手并进”,好好反思下这段话。
19. 柳比歇夫也好,贝克列米舍夫也好,都不是在书斋里讨生活的学者,他们谁也没有特别优越的生活条件,谁也不是与世隔绝,不闻不问战前与战争年代的忧虑、风雨和苦难。现实生活并没有放过他们,他们同样遭受过不幸,吃过苦头。然后。你看他们的信。便可以明白,他们生活的内容并不是苦难,而是成果。(噢!多好的一句“他们的生活并不是苦难,而是成果。”对比下,现在的我们,现在的一切,哪来的那么多“如果”、“然而”等借口呢??
20. … …主要是他光看书还不够;他的渴望求知的天性必定要这样那样地去消化品味,按照他的需要去吸收;他看了康德的作品,便写了一篇论文,分析康德的主要著作,批判地选择他合意的东西。他需要找到他自己的东西。(值得思考与借鉴!就像我现在干的事,我不会写论文,但我会写读后感…
21. 屠格涅夫说:“虚无主义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不膜拜任何一个权威,他不信仰任何一个原则,不管这个原则多么受到人们的尊重。”就柳比歇夫而论,只需要再补充一点:他的虚无主义是创造者的虚无主义。在他,重要的并不是推翻什么,而是替代;不是驳倒什么,而是信服… …
* 他的头脑深处,有什么东西在那里翻腾。某些地方,其他任何人都见不到有真理存在,他却在那里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而在另一些地方,已经确立了不可动摇的真理,他却在那里探求怀疑。
* 他身上有一种向自己提出问题的需求;这些问题,人们早就放弃了的:自然界的实质、进化的实质、合理性等等 ——— 这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迂腐的需求。
* 他的可贵,在于他努力作出回答,不怕有错误。(三个点:“创造者的虚无主义”、“探求真理与怀疑”、“自我提问与作答且不怕有错”
22. 纪念馆中存放的似乎都是些陈旧和没有生命的东西,实际上,纪念馆重新赋予这些古老的东西以生命,保存了它们的生命。对一个纪念馆来说,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存在的开端。(标出来,提醒自己要去参观与感受旧事物的那种经过时间洗礼与沉淀的生命力与记忆力
23. 大自然就是这样来安排的:在最不起眼的瓢虫身上,蕴藏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就是这些花纹,也不仅仅是花纹而已,它们是普遍美的一部分,这种美至今还是一个谜。我们用什么来解释贝壳、鱼类的美,花朵的芳香和优雅的形态?这种完美和惊人的色调又是为了谁?… …大自然究竟怎么把从审美观点来说简直毫无瑕疵的花纹画到了蝴蝶的翅膀上?… …(反观一下,我会观看自然界纪录片,我惊叹于千奇百怪的神秘与美,但我从来不曾细究与思考
24.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示非常欣慕柳比歇夫那种从容不迫、顺利安适的生活。柳比歇夫以其一贯的作风,把自己所有的倒霉事儿开列了一张清单作为对他的回答。(这个“连生活中的倒霉事儿都一一记下”的做法真是真实的可爱又好笑,每次看到都想笑~
25. 他的时间统计法不是一个节俭的计划工作者的预算,把他的时间统计法比作想向时间做自我剖析更为恰当。(来对比和思考下“现代所谓的时间管理”与“想向时间做自我剖析的时间统计法”
26. 当一个人意识到历史是由他,也是为他创造的时候,他就能胸怀全世界。能意识到国家的命运就是自己个人命运,这就是公民责任感。(这让我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自信感方面…
27. 但愿你能知道,诗句可从糟粕中寻找,不需要害臊。(恩,咋组在一起就那么美呢!
28. … …然而失败还是胜利 你自己不应去注意。不,应当注意… … ( 然后,“决不允许失去自我批评的能力”和“必须分辨结果… ”,请允许我纠结下…
29. 时间统计法在矛盾面前无能为力。对于逻辑性不强的事物,时间统计法可以用逻辑性强的事物来与之抗衡。现在根本没有逻辑性,于是一切都违背理性了。(引出“了解一个人 ——— 这就是要看到他的矛盾之处。” 结合整段我也不是很能理解…
30. 谁同现实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31. 伟大的卡 · 冯 · 伯尔以《观察与思考》作为自己著作的题目,可是在当代著作中,观察极多,而思考却往往极少… … (恩,什么都给你提供了答案,那么问题来了,你还会动脑筋去思索吗?
32. 能不能用一个人对自己提出的目标来衡量他这个人呢?一般用什么来评价人度过的一生?用他带来的益处来衡量?人才比庸才带来的益处要多些?那天才当然要比人才还要多些!但是一个人没有才华,没有杰出的才能,又有什么罪过呢?而有才华的人又有什么功绩可言呢?是呀,天才的科学家对科学的贡献多于中乘之材。然而一个天才的科学家身上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是自然界,而不是这个人本身。(几个值得思索下的渐进问题,还有,人、人生、庸才/普通人、人才、天才、科学、自然…
33. “消磨时间” ——— 这是不可能在他头脑中产生的念头。任何时间对他来说都是宝贝。时间是进行创作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他对时间满心崇敬。原来,一生完全不像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么短暂。这里问题不在寿命长短,也不在工作安排得满腾腾的。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一小时中的每一分钟,时时考虑实效。
* 一生的时间是极长的时间,在一生中可以把工作干个够,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会好几种语言,可以出门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在乡下居住,也可以在城里居住,可以栽培花园,可以培养青年一代… …
* 如果我们自己慢慢吞吞,那么生活就不等人。
* 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干扰、借口客观条件而认为不适用。啊,不依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具有充分权力和理由的客观条件真是威力无比!把责任往它们身上互推,那是多么轻而易举啊… …
* 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借口是怎样在削弱和腐蚀我们的灵魂… …(由此,给你分析和解剖的明明白白,无言/颜以对自己的过往,到底是作什么自己如此想不开?人们如此想不开呢… …
34. 柳比歇夫利用每次机会去寻求真心诚意和摆事实讲道理的论争,他要求双方都能容忍不同的意见。他属于那么一种罕见的人,当人们同这种人争论时,感到很愉快。当他开始同强有力的对手争论时,他力求理解透彻对方正确的一面。
* 真正的科学家和真理的探索者,从来没有绝对的信念(这里说的是有争论的那些知识领域),他总是不断地用新的论据来试图取得对方的同意,他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觉得在对方面前有什么值得自傲的优越性,也不是出自虚荣心,而首先是为了检验自己的信念。因而一直到他确信自己确已理解了对方全部的论据,确信对方并非基于极为客观的材料,而是由于这种或那种偏见而持这些观点,因而,进一步的争论已属无益,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停止争论……笔者只有在能用与对方同等的说服力来陈述对方意见,并能补充自己的意见来说明对方偏见的根源时,才能停止激烈的争论。(想到了“尊重差异”,想到了《我生活的种种模式》中的那句“认真思考,既不动摇也不顽固”,想到了很多,言语匮乏不知如何表达了… 还想到一个词“思觉盛宴”…
35. 他要求真正的道德,也就是说,要求一个人能独立地提高自我修养以提高道德水准,要求一个人不是把遵守道德准则看成墨守成规,而是把它看成一种克制和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他明白,这样的人永远是很少的,但其人数总是能保证人类在道德方面的进步。(所以,对“真正的道德”的理解还有待加深,值得学习与自查:“把遵守道德看成一种克制和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是个很棒的点!
36. 对于柳比歇夫,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已“成为”怎样一个人,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变化,他总是重新考虑,不断提高对自己和理想的要求。(想到了《终身成长》的“成长型思维”,每个人都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但不是每个人都在不断提高对自己和理想的要求。
37. 科学的真相必须不断更新。对他来说,科学是以怀疑始,以深信不疑终。哲学同样也是如此。
38. 他不期待别人的赞扬,他学会了自己对自己做出公正的评价。时间统计法提供了客观的指标,能说明他的情况。
* 他清楚地了解这些数字的真正价值,他给自己规定了定额,他拿着秒表监视着自己,他自己奖励自己,自己惩罚自己。
* … …你是你自己最高的审判者;你对自己劳动的估价会比任何人都严格,你满意自己的劳动吗?苛求的艺术家。(哦!严苛的艺术家,你还需要学会为自己的选择及言行举止负责~
39. 有人有这样的天性:他们所待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就是地轴转动的地方。他们从事的工作,就是最为重要和最为必要的工作。
40. 对于有才华的人,我们总是在各方面给予宽宥。
41. 最普遍的是,大部分人认为首先应当是环境和社会作用于人,社会有责任培养人的个性,使个体的个性臻于完善,并对个人的个性提出要求等,所以大部分人顺其自然,不对自己提要求。
* 柳比歇夫却不然,他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监视自己,自己向自己汇报。
* 是不是向自己汇报?仅仅向自己汇报吗?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试图弄明白主宰柳比歇夫的那种感情。这种感情多半是感到有天赋的生命是无价之宝:不仅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复得,而且生命中的每一天也同样具有这种只有一次、不可复得的性质。(对比和反思下,其实很简单:你是为了自己而活吗?你想活成什么样?参考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习惯1:积极主动!
42. 大多数人不想试着超越自己可能性的极限;他们一辈子也不想试着了解他们能干些什么,不能干些什么。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这种审慎稳妥在科学界是最可悲的。一个科学家按照自己的能力挑选任务,结果获得了荣誉,声名大噪,他不会犯错误。他的著作清单挑不出毛病,没有人有过异议;他的工作始终是卓有成效的;他一旦着手一份工作,一定干到底。但就在这张长长的著作清单后面,就是那张未写的和未做的清单——就在这未写的和未做的清单里面,在未犯的错误中间,在回避了的冒险甚至羞辱中间,可能就隐藏着真正伟大的发现。在这里隐藏着自我发现,那是可以肯定的。活了一辈子,连自己——自己应当是你最亲近和最热爱的人——都不了解,真是遗憾……
* 在这个意义上,柳比歇夫检验了自己。他不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衡量任务,而是根据任务去衡量能力。他认为,有一种精神上的义务,要比保持心灵上的安全感好。(自省三个点:“你知道并且试过超越自己可能性的极限吗?”、“自己应当是你最亲近和最热爱的人,而你真的了解吗?”、“你有检验自己根据任务去衡量能力吗?”
43.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有句话:“决定人的精神品质的,不是他的行为本身,而是他的意图。”
44. 柳比歇夫通过他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做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借用“要点”:柳比歇夫通过时间统计法不断研究:自己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做多少。他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又充分发挥所有潜能。
45. 超越自己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 以柳比歇夫为例来判断,不仅在紧急的情况下,而且在所有的情况下,人都可以超越通常的可能性来工作。
* 对于人的潜力,研究得还很不够。(两个问题:超越自己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人的潜力究竟有多大?超/挖下试试?…
46. 加缪:“生活就是透辟地理解”(哦,“透辟”是个好词,且我还没理解…
47. 柳比歇夫的方法可以节约原有的时间,但不能增加额外的时间。关键甚至也不在量上:柳比歇夫的时间获得了不同的质,并且可以认为他同时间之神建立了某种私人的关系。(简而言之:时间统计法的关键在于时间的质量不在数量,崇敬时间就好,同时间之神?建立了某种私人的关系???扯的什么鬼…
48. 时间的速度到底取决于什么,什么在催促它,什么在阻碍它?
49. 他热爱时间,珍惜时间,不是把它当作工具,而是把它看成是进行创造的条件。(思考与借鉴:把时间看成是进行创造的条件!
50. 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此处应配有“敲黑板”声…
51. 考察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作者似乎透过放大镜看到了时间。一分钟走近了;一分钟紧接着一分钟绵绵不断地流逝,但它不是毫无变化、对一切漠不关心地流逝,它关心人们是否重视它,它尽量延长自己,呈现出凝结块和空洞体。结构有着某种含义,在作者眼前如同出现了思想的溪流,时间变得可以理解了… …
* 对宇宙时间或世界时间——作者不敢妄加判断;至于人类的时间,他深信人可以学会去感觉,甚至能听到它潺潺的流逝声。(放大镜是个好东西,学着借助“放大镜”对时间进行观察与感觉、聆听下?
52. 时间不会不够用 ——— 时间不管多少,总够用来做一件事。
53. 作者深信,理智和人道同时打交道日益成为紧急的事情。这不仅是一个节约时间的技术性问题,这个问题能帮助人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时间同矿藏、森林、湖泊一样,是全民的财产。人们可以合理地利用时间,也可以把它毁掉。打发时间是很容易的:聊天、睡觉、徒劳的等待、追求时髦、喝酒,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迟早我们的学校会给孩子们开一门“时间利用”课。作者坚信,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热爱。应该教孩子们怎样珍惜时间,怎样找时间,怎样取得时间。最主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汇报使用时间的状况。(别看这一段都是句号,它其实都是一堆值得反思与深思的问题…
54. 既然任何一段时间都不算短,那就说明同时间建立一种新的相互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算晚。不管一个人的残年还剩多少,不管这一念头是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产生的!甚至可以说,时间剩得愈少,就愈应当更明智地使用时间。
——————————(人工分割线:下面来自作者谈《奇特的一生》创作的抄录 ——————————
55. 好吧,就算这是机器,是唯理主义,是对生活实行监督,把生活变成详细的计划条规,可是,如果这样做,就能保持甚至增加自己的自由呢?如果这样做,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就能变得更加丰富呢?如果这一套详细计划,强制自己的时间统计法能带来更广阔的天地、幻想和更丰富的感情呢?如果是这样,那么时间统计法是不是站得住脚呢?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人就能变得更美,更有趣,他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充实。柳比歇夫在这个世界上能活多久,这是他不能决定的,可是他,作为一个人,能有充分价值地生活多少时间,却正是由他决定的。他也做到了最充分地施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身上的宝贵品质,吸引着人们,使人们倾慕他。这也是他的时间统计法的结果,如果你同意这样看的话,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
* 既然是这样,那么一切关于人是机器的论调还有什么意义呢?!到底我们怕什么呢?我想,是怕给自己规定纪律。当然喽,没有这个时间统计法生活会更轻松一些,就像一般说来某个阶段不学习会更轻松;不提高自己,不为别人做事也更轻松。但是,如果不去考虑轻松不轻松的问题,而考虑需要不需要的问题,那么人必然会严肃地考虑如何利用他一天、一个月、一年中荒废掉的那些时间。假如能把一个人在生产中、生活中花费掉的时间摆出来给他看,他一定会发现他白白地、糊里糊涂地浪费掉的那一部分生命,并为其大吃一惊。(学习:通过不断的反问来证实“时间管理法”的效用;思考:“作为一个人,能有充分价值地生活多少时间,却是由他决定的。”;反省:“到底我们怕什么呢?是怕给自己规定纪律”。作什么要牵扯到无辜的机器???
56. 人们读完这本书以后,感觉到了他们并不是像应该的那样生活,所以竭力为自己辩护,竭力回避正视事实,于是慌忙抵抗,说时间统计法束缚自由了,压制激情了,有把人变成机器的危险了等。(反思:所谓的恐惧心理与抹黑企图不过是侧面反映了自己怯懦的一面罢了,好则用不好则弃作什么恐惧?抹黑确定不是在拉低自己的人品吗?…
57.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得多,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半。人的精神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封未动。… … 我们现在利用自己,就如利用自然界一样缺乏计算,我们使用自己的办法不科学。
58. 问题就在于: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因为我在小说中已谈到,柳比歇夫利用时间的方法是与对待时间的道德态度不可分的。命运赋予我们的生活、时间是无价之宝,应当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绝不是只给自己),而且给别人,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方法,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
* 看来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订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来排个序,先深思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 制定个人时间使用法 —> 利用时间的方法必须与生活的目标、意义、道德品质协调一致 —> 时间统计法成立 —> 实践/调整/不断更新
59. 如何能做得更多、更快、更好——如果只用这种观点对待时间统计法,那么得到的好处也只是附带的。这自然也很好,但还不够。关键在于一个人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也有人的生活目标是把道德意义完全排除,这样的人使用时间统计法就会损人利己,不知会搞出什么名堂来。这如同武器一样,看掌握在谁手里。(正确的使用“时间统计法”这个工具,关注/思考一个点:“关键在于一个人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60. 珍惜时间的方法也可能有助于培养道德感情,本来对待任何事物、任何作品,人们总是免不了会从个人立场,从狭隘的利己主义立场来对待。(虽然你说的对但我还是有点想反驳前面那句,但我的词汇量组织不起来… 然后,培养宏观/旁观/客观视角吗!!!来理解下细微差别…
* 啧,从晚上七点搞到现在将近凌晨一点,才完成书本部分,我真是棒棒哒🙄️~
* 对于我为什么那么慢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收获很多,不只是收获了“时间统计法”的运用,关于时间的认知与理解也得到扩充,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这么细化理解过时间,即使我看到些时间管理方面的书,可能也不是不到一个点就不能“透辟”某方面吧!
* 通过作者谈《奇特的一生》创作,倒是增加了些对“研究生活”到“纪实散文”创作方面的知识,过程都挺有意思的。
* 恩!大概就这些吧!反正抄录后面的括号里面的内容就是前前后后看了三遍的所有感想的删减版了(有些可能在反复中漏了,虽然我可能吐槽多了点… 但… 我开心就好~
* 哦!其实书中有一点,很现实的一点,原文:“这就是自由。他无拘无束,但他周围的人,他的亲人们却由于他拥有这种自由而感到苦恼。他周围的人是普通人,他们不能满足于他认为已经够了的那点子物质条件。他经常没有空暇,他像童话中那个老在那儿磨啊、磨啊,不断磨出盐来的小石磨… …没完没了地工作,这使他们很痛苦。”
* 作者同样也举了著名的苏联画家巴维尔·尼古拉耶维奇·费洛诺夫的例子,虽然柳比歇夫没他那么夸张,然后还会想到《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不惜离开自己的亲人、不顾任何艰难困苦,哦,不管真实的也好,小说也好(虽然小说怎样都无所谓,但却会引发部分读者的模仿行为),这些人不是成了伟人就是疯子,忠诚也好、狂热也好,但你首先是个人啊。你要生活啊。且你生活在人群之中啊。
* 好吧,这大概是一份我不能理解的了不起(深井冰)吧?
* 哦,表达/吐槽完毕。
* 2020.08.21 周五 01: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