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个表述可以来说,大家基本都接受。中国这三十年的发展速度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没有的。
但是如何适应变化,如何适应快速的变化这是我们当代人,尤其是处于奋斗阶段的年轻人必须认真思考,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
中国的创业创新在很多领域已经走入无人区,再向前走,全世界都没有人做过。只能靠自己的大脑思考,靠自己的双脚去试错。科技变化很快,但是人性变化很慢。人性习惯于已经确定的东西,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时候,都会倾向于寻找一些确定性,来缓和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
实际上这么做基本是徒劳的,找到一份生活在你未来的清晰地图,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到。那么退而求其次,什么是可以做到的呢?知道方向在哪里,即便路走的有点绕,也还是可以到达的,也就是说,拥有指南针,比拥有地图更靠谱。
MIT媒体实验室主任伊藤先生讲了这样一个观点——指南针优于地图。他的大意是说,在能够预测的年代,我们看到地图就能找到路径,但这里面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从过去到今天变化不大。
如果一个城市的道路每天都在改变,地图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在未来,很难画出一份准确而具有时效性的地图,因此靠过去的老地图找方向就不可能了。在这种情况下,学会使用指南针找准方向,要比按图索骥有意义得多。使用指南针的技能,则属于不变的范畴。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中学起其实就有所体会。老师给一个公式,就能按照公式解一大批数学题,但是如果考卷上大量的题不符合那个公式,再套用公式的人就傻眼了,而掌握了基本数学原理,有能力推导新公式的人,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后一种能力,就是伊藤所说的使用指南针。第220封信 | 我们面临的世界和我们的对策(上)
回到我所身处的区块链行业,全世界的创业者都在寻找killer应用,但是截至到目前效果似乎并不太理想。那么区块链到底有没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在寒冬之下很多人又回到了原来的行业,从热潮中退出。
地图现在是苦苦求之而不得,也许真的要发展起来还需要其他很多配套的基础设施成熟之后才可以有大规模的应用出现。
一个是从匮乏经济到过剩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还并不普遍,很多人上网的时间还不超过十年,电子商务,互联网大行其道也不过是不到十年的事情。从匮乏经济过渡到过剩经济,物质的稀缺性就会降低。而文化的稀缺性,就会突出,反应在经济活动中就是对于数据和信息的消费比例会大大提升。
而数据和信息作为交易的一个基础和物质交换的基础并不一样,信息交换之后,你并不像交易个苹果一样,交易出去之后你就没有了。交易并不会减少你的信息和数据。这就需要把数据的使用权,所有权,收益权分离开。而目前来看,这些对应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一些,但是远未成熟。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弹性的云计算,边缘计算,分布式计算。用于确权的区块链网络,交易系统。还不成熟的同态加密。包括人工智能算法在这些技术的复合应用。
每个人作为一个数据源,在时间的维度上,生产的很多数据是对等的。比如心跳,体温,体重等。但是作为一个文化意义的生物,生产的数据是有非常巨大的差异的。那么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生物层面获得生存的一些基本权利,生存权,居住权,生育权等。伴随着人工智能对人类初级物质生产劳动的替代,这一部分的就业可能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也许需要新的分配方案,去确保全世界的人口都能在生存权这个基本的层面有一个有保障的物质基础。然后在文化物种这个精神消费层面,人们开展新的竞争。通俗的来说,就是物质生活实行社会主义,物质充分发达,靠机器生产就可以满足很多物质需求,基本可以按需分配。文化生活实行市场经济,如何定价,如何赚钱,需要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机器不可替代的部分。
这一部分的思想,要感谢Jason在第一期月光沙龙的分享。有多的见识,就有多大的世界。
而在一个未来尚未到来的世界,有指南针比拥有地图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