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的冬天,寒冷刺骨,风儿裹挟着冰冷从窗缝里跑进来,那单薄的窗帘也冻得直发抖,淅淅沥沥的雨儿下个没完没了。若是在以前过年的时候,在村舍里,一家人在灶旁搭上柴火取暖,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絮叨着家常,灶上放一口铁锅,或煮着猪食,或烧着开水,呼呼地冒着热气,挂在上面的腊肉时而滴下来几滴油,那火苗竟会吃吃地笑呢!大家不亦乐乎了。
那时候的房子,柴火的烟雾可以从屋顶的瓦片缝隙间出去了,屋梁上是黑乎乎的一片,若是站在外面,远远望去,袅袅青烟腾空。可如今湘西的村庄里都是鳞次栉比的新房,是钢筋水泥的屋顶,不透气了,若是用柴火取暖,烟雾出不去了,只好改成用电,比如电炉之类,散发出来的热气也是“杯水车薪”,或是使用空调,吹了半天,不见温度,只觉一阵有气味的风刮来,治标不治本,翌日起床就头疼起来,大概是感冒了。
在湘西的龙山、张家界的桑植那些街市上的小店铺,老板都会放一张桌子,桌子下面放一个炉火盆,放些木炭,从桌子上铺一块厚厚的布匹,把腿放在桌子底下取暖,桌子上可以打牌或吃饭了,一群耄耋(maodie)老人围坐在那里,脸颊上爬满了像蚯蚓一般的皱纹,干瘪的脸上总是充满笑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悠闲地坐在那里,消磨着时光。
看到他们的取暖设备,使我想起故乡的取暖神器“圆盆”,木制结构,有正方形的,也有长方形的,底下放置一个锅,用铁锹之类的东西,跑去厨房把灶火里烧成红红的柴火移至锅内,在上面放些木炭,安装上一个横竖架子,也可以是竹子编制的,再铺一张被子,五六个人脱了鞋子挤在里面,十分暖和。若是困倦了,索性蜷缩着身体睡在里面了。还有比“圆盆”小的取暖神器叫做“火箱”,外面是木制的框,大概10CM宽的样子,再做一个方便手提的提手,里面放一个瓷盆用于放置木炭。我还记得奶奶就提着“火箱”在村子里走门串户的情景,更难以忘却的是在孩提时代的冬天去邻村的学校读书,因为教室里没有暖气,父母担心孩子冻脚,就配带一个“火箱”,大人们事先把木炭引好火,挂在书包上,走上几里山路,到了学校,换上外婆做的布鞋,把脚放在上面烤,温暖极了。有这么一个取暖设备就保证了上课的时候脚不冷,真是不得不佩服祖先们的智慧了。
过年的时候,年轻人都回了村子里,往日颓废的村庄变得有生气有朝气了,三三两两的聚集在“圆盆”里打扑克,热闹极了,老人们也是欢喜的很,忙里忙外的为儿孙们做一桌子好吃的,自然少不了那香喷喷的腊肉,可口的霉豆腐,回味无穷的甜酒(里面放几个糍粑)等等美食。虽然屋外铺满了冰霜,但屋里却是热火朝天的,亲戚或是邻里的关系缱绻,彼此没有什么隔阂,更没有什么猜忌,若是碰见了叫进屋来喝杯米酒,吃点腊肉,谈谈一年来的经历,那时候人们的心总是温暖的,不像如今这湘西的冬天这般寒冷。
(《湘西散记(六十七)》作于2017年12月30日星期六 湘西龙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