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微语(40)

作者: BOATMAN | 来源:发表于2022-04-28 10:13 被阅读0次

                                                                       乡村振兴的一些难点

            1、搬迁点的房子离农田较远,往返时间长,老百姓普遍不愿意常住,入住率很低,更多选择住在老宅。这种情况类似,城市的某些上班族,通勤时间过长,生活幸福感降低。

            2、在某些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甚至趋近于负增长的地方,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是否是矛盾的,面临人口老龄化、产业难以发展、后继无人的情况(举例,学校的人数减少,远离城市,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质量不高,有条件的家庭送子女在外面读书。镇卫生院,招不到医生,医生技能不熟练)。 (据统计,1990年,中国有377万个自然村,到了2020年,大概剩下230万个,140多万个自然村消失了,现在仍然一平均每天100个的速度消失)

            3、帮扶谁?如何帮?政策是好的,执行下来,偏差很大。

             4、村委会和工作队的权责划分,工作队要参与哪些事情,参与到什么程度,村委会和工作队是平行关系

             5、老无所依,老无所养。没有收入,子女在外,如何养老。留守人员问题。

                                                                        行政人员的困境

             1、做短平快的事情快速提升业绩or扎扎实实做事,为老百姓解决难点、痛点,做对社会有长期正面效益的事

             2、严格执行上面的规定动作or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3、划水or干事

             4、做面子工程or做里子工程

            5、信仰马列or信仰宗教

            6、站队or不站队

            7、政治or实事

             正确是一种选择,还是需要走很多路、犯很多错、刷很多经验值才能明白?

             猜想:在中国,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基本上寺庙的数量成正比,寺庙越多的地方,往往经济越发达,佛光普照不到的地方,往往是落后的。

             疫情有三种前途,1、病毒自行消失,2、技术上战胜病毒,3、病毒弱化到可接受程度。疫情持续多久,可能很难估计。对个人来说,缩减开支,手里保持必要的现金是很必要的。

            我猜测,面对疫情,我们国家只能慢慢磨,靠天吃饭。药物始终是落后于病毒的进化,经济要发展,人员必然要流动,流动就带来感染风险,而我们国家的政策是病毒清零,如果病毒一直变异下去,可能就没法清零,唯一的希望就是有一天,病毒的毒害降低到医学上可接受的程度,那么可能会解除病毒清零政策,与病毒共存会成为新常态。

             承认工作和生活没法平衡,关注点不放在维持平衡上,而是防止过分失衡,会不会好一点?

                                                                            和文学青年的谈话

             拓宽你对写作的理解吧。写作有很多方向,1、纯文学,2、记录思想、思考,3、运用性写作,如日记、报告、论文、科普等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就像纯数学的没必要看不起应用数学,关键是能否输出价值。

            进入写作领域,慢慢找准自己的定位。你现在可能定位不清楚,你搞清楚自己擅长哪方面的写作吗?纯文学还是运用性写作,纯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长篇、中篇、短篇)等等,应用文中的哪个方面?

             所谓美,我觉得美有很多类型,文字技巧厉害是一种美,人物描写深刻是一种美,思想深刻也是一种美……,总之,不要太局限了,不要吃惯了中国菜,就觉得外国菜很垃圾。

             找准自己的定位,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文字。定位并不容易,认识自己很难,慢慢来。

             李白写不出杜甫那样的诗歌,杜甫也写不出李白那样的诗歌,大家的性情、禀赋不一样,写出你能写的,写出你自己的东西来。

           不要想的太宏伟,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这样可能更舒服一点。把自己设定成为一个资质平平,很普通很平庸的人,这样更容易幸福。可以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先从简单的、力所能及的、普普通通的做起吧,写了几百万的文字,最后能留下一本传世之作或者一本还可以的书,那就很不错了。

                                                                               关于决策

            不管是大事、小事、急事、要事,有个原则,就是速决,就是必须快速做出决断。不可能在决策上花太多的时间。大体搞清楚状况,迅速分析、决策。战场上是这样,商场上是这样,人生的结婚、生孩子、读书、考试等等事情都是这样。

             中国出兵朝鲜,18天就做出决策。注意两种决策的不同。一种就是只能定性的决定,大体上正确就行了,这些都是带有模糊性的、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决策,比如,人生的决策、军事决策、商业决策,不过,你还是可以在尽可能收集足够多的信息的情况下决策;另一种是定量的决策,比如 搞三峡水电站、核电站、天眼望远镜等等,这些不说是100%论证清楚,起码90%以上是论证清楚的,这些决策的前期论证时间就很长了,长的十几年、几十年都有。

             等我老了,我会重新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一方面防止老年痴呆症,另一方面找到学习的乐趣。

                                                                       关于《史记》的讨论

            1、写历史,做的工作就是复原历史。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复原准确?这是个巨大的问题。

            2、完成复原工作,需要的支撑资料有:历史文献、民间传说、考古资料……,资料的类别应该是很庞杂的,涉及的技术手段不仅仅是拿着几本古书校对着阅读,既需要传统的手段,也需要现代科技手段。

             3、历史遗留的信息往往残缺不全,如何辨别信息真假(特别是文献资料,我对历史学家写通史这件事有点疑问,你真的搞得清楚你这代人以前的事吗?如果搞不清楚,何不把自己这一代人的事搞清楚,记录清楚就可以了),如何复原,能够在多大程度复原?

            4、要特别重视文物。因为文字可以作假,实物假不了。

             5、没有人会喜欢说自己的坏话,喜欢自揭短处,有话语权的人才有讲述历史的权利,因此,历史是统治者的历史,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失真。

            6、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很扯淡。信息不对称,凭什么雪亮?

            7、《史记》最大的借鉴就是古书。古书错,就跟着错。问题来了,史记中存疑或者错误的,占比多大?或者说,史记有多大可靠性?

            8、一页一页的研究《史记》,这可以写好多好多的论文。对的可以写成论文,证明它是如何正确。错的也可以写成论文,证明它是如何错的。

            9、历史比较有意思的两个方向:(1)从小处着眼,研究身边的历史,比如:个人、家族、村庄等等,(2)从大处着眼,研究历史的脉络、逻辑,探索变化、成败、经验教训等,比如:大历史。

           10、我有看《史记》的功夫,还不如看看全球通史。

           11、写历史,可以拿警察破案来作对比,警察破案也是还原现场,破案率有多高,冤假错案有多少,想明白这一点,你就会觉得写历史不轻松。

           12、你不必悲伤,也不必难过。你热爱的古代历史,乱麻麻的,真真假假你判断不了,就好像一个人在网恋,不知道对方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这就比较麻烦。不过,也不要紧。把握不了古代,可以把握现代,把握不了过去,可以把握当下,把握不了死人的东西,可以把握活人的东西,把握不了大的东西,可以把握小的东西,把握不了远的东西,可以把握近的东西。基于这种认识,我提个建议,你可以聚焦于当下、身边、小范围的历史。历史有几种要求:记录、讲述、反思,各代人完成各代人的任务,明朝人或清朝人完成明朝人的历史记录、讲述、反思,清朝人或民国人完成清朝人的历史记录、讲述、反思,这样就比较好,就像一个人,给父辈或爷爷辈树坟立碑比较合适,给爷爷的爷爷树坟立碑就有点牵强。活在现实中,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比较好,你可以通过持续一生的日记记录自己,你可以通过围炉夜话,了解父母的故事、家族的历史,你可以通过视频记录你家小孩的成长,你可以采访你佩服的人,记录他们的思考……,我觉得做这些工作,会更有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微言微语(4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gr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