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教育
谈教育、哲学和人生之关系

谈教育、哲学和人生之关系

作者: 半墨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8-11-23 09:25 被阅读38次

    按:这是多年前的一篇旧文,似是应某兄所写,文债一桩。当时的想法是大致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写毕,以为尚可,现在读来,嫌其大而无当,胡说八道,只是其中的年轻气盛有些可爱,遂贴出,以为纪念。

    题目说的是此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前人说得够多了,应该建立一门教育哲学的学科来展开研究。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以哲学的思路来研究教育足可以证明此点,当然还有所谓“哲学教育”的,旨在传播哲学,使众人皆有哲学的“冷静”,这是教育里的一小支。

    哲学和人生呢,叔本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哲学甚至被称为“人生哲学”,也就是说,叔本华的哲学,其关键就在“人生”二字,在他看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一个人有两种方式解脱,一种是宗教,另一种就是艺术,这难道不是人生的问题吗?据说叔本华还有在床头藏枪的习惯,可见哲学并不能解决他的“人生”。

    至于教育和人生的关系就没有那么费事了,君不闻大学里的“三生教育”乎?风风火火的。那么,这三者有什么关系呢?似乎还没有人谈过,所以还可一说。

    简单来说,即是“合”与“分”的关系。何为“合”呢?说的是这三者都有着相同的因子,指向的是生命。生命是什么呢?你可以说是一个概念,比如“活着的某物”、“让人联想到力量的某物”、“吸引人的某物”等等。你也可以说,生命就是一种存在,它就是“在着”,这个存在一直从古希腊到克尔凯郭尔再到海德格尔再到萨特,持续至今。当然,这种生命也是一种“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易道是也。三者都是易,所以“合”过之后才可分。怎么个分法?

    那就是具体说来,细节。哲学是一个起点,一切皆有起点,就算是广袤无垠的宇宙,还有一个大爆炸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源头”。朱老夫子也在一首诗中这样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这个“源头”。万事万物都有源头。哲学只是“源头”之一。就像澜沧江,源头不只有一个,但最终都会汇入大海,而且这条江出国之后就叫“湄公河”了,印度教箴言说:“神虽唯一,名号繁多,唯智者识之”就是这个道理。

    再说细一点,哲学是一种“世界观”,你怎么看世界,你就会怎么对待世界(如果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在此适用的话)。孟子说“性善”,这是一种世界观,所以才有“四心”;荀子说“性恶”所以才走向“刑法”(至少有了雏形),按照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看法,这便是所谓“规训”,人是恶的,所以要“规训”,这一点在他的徒弟韩非子那里可以得到证实,不过,当时正值战乱,似乎法家的方法更为好用一些。但二者起点不同,则后来的行为殊异。

    有了起点、世界观,那么教育才可出发。狭义的教育大概指的是老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培养,这一点,有点像《易经》蒙卦里面的意思,“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时候老师就要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而广义的教育,其实是一种“方法”,可以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么说吧,当你要解决一个问题,那么“教育”就会挺身而出,你的每个选择都有教育的影子。倘若说,哲学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起点的话,那么教育就更进一步,它是具体的方向,实际的方法。哲学是“是什么”的问题,而教育则是“怎么做”的问题。

    接下来人生就有了着落。从上面一直推下来,人生就变成了“目的”(这样说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对于某些人来说人生并非是什么目的,人生就是人生,仅此而已。在这里,为了说清问题,便只好讨巧一些)。哲学和教育的存在是为了什么?答案不言自明。或许,有了合适的哲学和教育,人生就会更加有趣吧,不至于走向“虚无”。有人可能会这么问,正因为有了所谓的“哲学”和“教育”,人们才走向“虚无”,“哲学”和“教育”为“虚无”提供了正当的借口,所以卢梭的“回归自然”才是解决之道?

    本来,这样的题目很可以大书特书,写多少本书都不为过,怎奈,人在这面前太渺小了,那只好就此打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教育、哲学和人生之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md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