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感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家里老人说过一句话,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今年开年到现在,朋友们的最大变化就是越来越淡定。新闻里一会一变的感染数字,突发状况,应对措施,和一系列强制规定,让大家迅速做足了对疫情常态化的心理预备。人的适应能力之强有时令自己都惊讶。线上相聚频繁,一回到真正的面对面讲话,反而觉得有点不自在:你习惯了在摄像头以外放飞自我四仰八叉,我也一样。
距离感也许能激发新的生活艺术。文中有句话挺同意,读书不仅是为了知识,还为了离开父母,认识朋友,获得伙伴。吴宗宪有一次在《综艺玩很大》里调侃,如今的年轻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父母的朋友。我们这代母胎solo的社恐患者经常自嘲没朋友,其实心里都知道,总有一个人可以让你放心倾诉。而且更有趣的是,疫情以来,那些经常在线上互动、或者干脆就是从网络中认识的人,沟通成本往往比想象得要低很多。大家都孤独,我无心骗你,你也并没武装起太多防备。你我都是期待在特殊时期也能互相陪伴的陌生人。
距离感唯一需要警醒的地方是“敬”和“恒”。作为群体动物如果失去感受周围环境的意识,自己难免失去“活得像样”的动力。懒得洗脸,懒得化妆,懒得做饭,因为反正摄像头能美颜,没人真正看到这人过的怎么样。这让人想起几个月前的一条热搜,安徽一所中职学校的一名体育生为了保持竞技状态,从1月到4月,利用家里的车轱辘和空心砖,就地取材坚持训练,考上了梦想中的大学。说起来像鸡汤,但细想想这位学生在隔离时期做到了一件改变自己人生的事,真挺酷的。强大的意志力并不是天赋,只要足够在乎自己的人生,并对未来抱有一点点不甘心、一点点期待,那不管教育是在线上还是线下,眼下的距离感只会成为帮你拾级而上,手摘星辰的一把云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