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案可以自嗨 但你不行

作者: 醒醒吧文案 | 来源:发表于2018-08-04 17:26 被阅读3次

2个月没有发文了,但我的笔一刻也没有停过。

去年做这个号是为了有个地方放一些作品展示给客户,后来也会写一些观点和心得发上来。

当然,今年我的主要精力还是专注于为投缘的甲方提供服务,另一件事就是写书。

什么叫投缘呢的客户?沟通不累,感觉舒服,价值对等。

这样的客户今年出现了不少,有一半是从百度过来,也就是通过自然搜索找到我,大概是因为我之前发文时无意优化了seo。

另一半是互联网圈大v牵线搭桥,除了长期合作以外,大多数现在也成了不错的朋友。

下面进入今天的正题。

如果你是在企业中做文案,如果你是服务甲方的文案,如果你想对文案有多一些了解,今天的文字务必花3分钟看一下。

也许你发现了,标题指的“文案”,其实是指文案人本身,而不是作品。

一个优秀的文案,具备了自嗨的资本。

什么是自嗨的资本?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确,写文案到底是为了什么,也就是目的。

以企业中的文案策划为例,目的主要有几种:公关发声、品牌宣传、传播理念、销售转化等。

这跟自嗨有关系吗?

当然有,文案人自嗨是为了和你的受众一起嗨,所以你的目的决定了你和谁一起嗨。

这要求你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就是设身处地把握对方感受的能力。

这也是一个优秀文案的必备素质,但共情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做到。

比如逢年过节时那些群发祝福的人,他们在这方面的表现就略差了点......

群发祝福不如不发,沟通效果可想而知。

当我收到群发祝福时,心情好一般不回,心情不好可能会删了他。

我觉得连打两个字“同乐”回复都觉得亏。

谁都看得出你是群发的,说明你的诚意有限,凭什么你一键群发,我要手打回复?

难道你的微信只有一类群体吗?肯定不可能。你至少有长辈、朋友、同事、同学、客户、好友、商家、外卖等不同角色的好友吧,对不同角色的都用同一种口吻,不如干脆别发了。

当然群发祝福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错就错在了你想发给所有人。毕竟1对1编辑文字要花费的时间精力要比群发多得多,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了“群发”这种最为舒适的方式。

还有更典型的一种缺乏共情的表现,就是企业老板领衔主演的自嗨大剧。

他们的日常是这样的:

比如公众号发文,在文案、设计、运营一大群人纠结好几天后,终于出了一篇老板自我感觉良好的文章,结果发现转发朋友圈之后,只有公司的人在看和点赞。一段时间下来,粉丝没有增长,阅读量始终维持在几百,这背后还大部分是公司的人在转发;

可能这篇文案只是打动了老板本人,那也证明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感觉呢?

原因很简单,他把特例当成了所有人。当然,有些洞察确实让少数人有感觉,但并不等于对目标人群也有效。

比如产品推广,还是那群人,还是一样的纠结,几个星期后,终于出了一版老板自我感觉良好的文案,这事是不是就成了?

并不是,老板考虑到自己可能是少数特例,那行,增加样本数量,多找几个人看看:发至同事、同行、亲戚、朋友、微信群等,请他们提意见,请大家一起自嗨。

OK,收集了一堆宝贵意见给你,告诉你这是用户调研、用户访谈结果,可以有效检验是不是戳中消费者的好文案。

先不论文案如何,这波骚操作简直了。

回到文案创作的根本,我们都知道应该首先明确文案的受众。

当我们给一个人看产品文案时,然后问他:你看完想不想买?什么感觉?有什么建议?

奇怪了,此时他的立场到底是消费者还是创作者?看的人应该以什么立场、角度去看?

如果是消费者立场,确定他是文案的受众吗?他是精准画像人群吗?

如果是创作者立场,那他是否足够专业?能否提出有效率的专业意见?

90%的情况是,看的那个人也不清楚自己是什么角色。

反正你问我了,我总得说点什么,才显得自己有智慧,而不是无知。

所以当你把文案给一个人看并发问,先不讨论他是不是受众,也不考虑他的共情能力如何,大部分人会不自觉进入“好为人师”的模式。

他不会想着弄清楚文案四要素,也不了解你的产品定位和卖点,更不明白你公司的战略和策略,只会根据固有认知去判断。那既然这些都不了解,那他怎么回答你呢?

根本没法回答,或者回答的都不在点上。他内心的OS通常是这样的:既然你问我了,我就想想要怎么回答才能显得我多少懂一点,绝对不能让你认为我无知然后看低我,我就多提一点意见好了......

发现了吗?这种视角的差异决定了他不太可能从产品本身出发去回答你!

你想要的跟他给你的几乎不在一个点上,这样收集到的信息也纯属自嗨。

那好,假设严谨一点有想法的调研,按照产品定位找到精准受众进行引导提问,那受众说的有参考意义吗?

未必有,也未必没有,比较靠谱,也未必靠谱。人在回答问题时,通常别人会考虑应该说什么话,才不会显得他是一个奇怪的人、才不会对他的形象不利。这是人性使然。

所以你听到的不太可能是真心话,而大部分是经过他处理的、维护自身立场、形象的话。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他能否进入用户视角,这也是共情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并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像乔布斯、马云、张小龙一样,可以快速切换用户视角,并且在多个视角中来回切换自如,去观察某一个视角当下的世界,去体验他们当下的感受,甚至去想象他们的价值偏好。

这是一个没有言语沟通的过程,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生活阅历、洞察力、想象力。

真正的消费者行为,也不太可能在你的调研中体现。如果你想了解消费者,应该通过科学设计和测试,看看消费者会怎么做,而不是听他怎么跟你说。

人有一种本能,就是会合理化自己行为,也就是说,你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实际上是编的,其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编出来的,大脑会欺骗。

所以,只有做出来的行为,才是相对真实可靠可参考的,而不是问他或者给他填什么问卷。做的比说的要真实10000倍。

你需要知道的是受众在某种情况下的真实反应,而不是让他处于非用户视角下,把预测的、假想的、伪装的信息告诉你。

如果嫌调研太麻烦、性价比太低,不值得花时间精力金钱去做,就直接找到一个专业的好文案,把事情交给他,而不是把自嗨进行到底。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好文案的共情能力,不是说说而已。

谁也不知道关羽、赵云、吕布一身武艺从何而来,因为历史留给我们的,更多是他们在战斗中的英勇故事。

我们几乎听不到训练故事,因为训练是没故事的,但他就是能帮你打胜仗。

文案也一样。

哪怕只有几个字,都考验着他的知识面、思维结构、生活阅历、共情能力、词句驾驭能力,这是一种常年积累才能爆发的能力。

好文案对企业的价值,在于创造了一种声音,传递了一种理念,制造了一种习惯,形成了一种影响。

你的受众听到了、看到了、接触到了,会因此发生一些改变;

一些小改变,形成了购买行为。一些大改变,甚至成为一种价值观。

千万别以为费劲心思打磨的产品和服务,别人就会愿意了解、愿意买单,如果呈现在他们眼前的的包装不到位、不合适,那一切都是徒劳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文案可以自嗨 但你不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mm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