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听一位中学老师谈,他学校的领导向语文老师提出“教师下水”的要求,很有意思。“下水”是从游泳方面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P141页)
松的笔记:
这篇文章原载一九六一年七月二十二日《文汇报》,估计那位成都的校领导,就是最早提出
“教师下水”这一说法的吧。
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P141页)
松的笔记:
叶老在这里给“下水”做了一个定义,从此,“下水”这就成了语文教师要具备的一项能力。
这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P141-142页)
松的笔记:
能做到这样的境界,那该是怎样一种润泽的课堂,是怎样一个神采飞扬的语文老师呢?……
试拿改文做例子来说。给学生改文,最有效的办法是当面改。……老师要念下去就有数,哪儿该给学生点醒,哪儿该提怎么样的问题给学生点醒最为有效,这并不是轻易办得了的。要不是对作文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势将无能为力。怎么达到非常熟练,具有敏感的境界呢?惟有经常动笔,勤写多作而已。(P142页)
松的笔记:
有时候觉得其实孩子写作文并不难,无非就是指出他文中遣词造句、构段谋篇、选材立意等方面的问题,然后修改,多练就可以了。但如何“指出”、“点醒”,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水平的问题了。想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不复杂:“经常动笔,勤写多作”,但真正做到……难!
当面改不是经常可行的办法。一般是把全班的文稿改好,按期给学生评讲指导。只要评讲得当,指导切要,而且能使学生真正领会,深印脑筋,当然也是有效的办法。既然如此,就不能说某一段不怎么好,所以要改,某一句不大通顺,所以要改。必须扣得很准,辩得很明,某一段为什么不好,所以要改,某一段为什么不通顺,所以要改,评讲才有可靠的资料,指导才有确切的依据。而要处处能扣准,处处能辨明,哪怕一个“的”一个“了”,增删全有交代,哪怕一个逗号一个句号,改动全有理由,非对作文非常熟练,具有敏感不可。怎么达到非常熟练,具有敏感的境界呢?惟有经常动笔,勤写多作而已。(P143页)
松的笔记:
读到本段最后一句,发现和上面一段的最后一句一模一样,不禁笑了起来,这老头,不仅对语文教学深有研究,而且对语文教师也是看得通通透透,这句话,不知戳到了多少语文教师的痛处,讲一遍不行,非得再讲一遍!
但他讲得真有道理,我觉得也是作文教学吸引我的地方。作文教学课堂就随着学生的作文生成而教,不像阅读教学那样,课前已预设了套路,课上就不停地挖坑让学生跳……(偏激了一点,哈哈……)
还可以推广开来说几句。语文老师担任的工作,再有一项是讲读教学。讲读教学就是教学生读书。跟教作文一样,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
松的笔记:
翻到前一页,算了算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距离现在已经有五十八年了,深深领悟到:是真理,就永不过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