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过期废柴·美文集读书简友广场
【阅读笔记】《审美与人生》辑一01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传统

【阅读笔记】《审美与人生》辑一01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传统

作者: 陈晓芃 | 来源:发表于2023-06-01 08:40 被阅读0次
一、美育:审美的感性启蒙意义
二、“以人为本”:“审美功利主义”的精神实质
三、“审美功利主义”作为一种“现代传统”的意义

“王国维开始创立的中国美学的现代传统正式我们实现传统美学的当代转换的最切近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了解这篇论文必先对王国维有所了解。

王国维何许人也?他生于1877年12月3日,卒于1927年6月2日,处于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汉族,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年少时即被誉为“海宁四才子” 。1924年冬天,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清朝),因阻于家人而未果。1927年6月2日11时左右,他在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自沉,溘然长逝。 事后人们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清废帝溥仪事后赐王国维谥号为“忠悫”([què]诚实,谨慎;厚道,朴实;恭谨)。

他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我大概看过他的《人间词话》部分文章,他的“三种境界”更是烂熟于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出自晏殊的《蝶恋花》,第二境界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第三种境界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在《文学小言》一文中,王国维又把这三境界说成“三种之阶级”。并说:“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

有人总结成功人士的案例,发现都经历了这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成功人士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

作为普通人,我们对这些话烂熟于心,在行动上却不能坚持、创新、突破。

在20世纪的中国知识界,“启蒙和救亡”使占据重要地位的两大主题,他们更倾向于“借思想文化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中国传统美育思想资源的发掘受到西方现代美学的启示,成为从感性情感方面重建国民性、启发国人心智、重建国人道德的重要思想资源。

这篇论文的关键词“审美功利主义”对于我来说是极难理解的,在我的认知里,正如作者所说“非功利性恰恰是西方现代美学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但作者认为“王国维以寻求‘行上之学’的学术态度和关注人生的人文关怀,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为人生的美学,奠定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人学基础,开创了审美功利主义的先河”。认为“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在论述无功利性的美和艺术时,实际上一直zhili于阐发它们的功用,甚至不惜夸大这种功用,并要求把这些功用服务于启蒙和思想文化的改造。”在第三部分作者认为“审美功利主义时针对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双重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美学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和现实指向,因而成为中国美学的一种重要现代传统。”看到这些话,我要自我说服很久,反复看了几遍,试图找寻作者是如何从“非功利性”结合理论和实际转为“审美功利主义”的走线,貌似很合理,看明白了,想想又觉得牵强,瞬间又迷糊了。也许自己学识浅薄,一时没有理解到位。

这篇文章原载于《文艺研究》2003年第一期,如果单从作者发表文章的角度考虑,我倒更容易理解“审美功利主义”这一词了。我写这篇读书笔记发布在简书,其间查阅了一些资料,也借用了作者的很多话,是不是也算“审美功利主义”?再想想国民无事刷的那些各种“审美”“审丑”的短视频,倒是真的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如何挖掘“审美功利主义”的功能,“借思想文化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笔记】《审美与人生》辑一01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传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vruedtx.html